在我们以往的认知里,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才是反映社会是否现代、是否发达、先进的关键考量。也因此人们都向往生活在大都市里,喜欢高楼大厦、喜欢车水马龙、喜欢人多热闹、当然也喜欢吃喝玩乐的方便。直到现在为止,繁华闹市依然是亿万人的梦想,别人问及是哪里的人时,都会下意识把自己原本居住地升格。比如把居住的乡镇说成是县城,把县城说成地级市,把di ji shi说成省城,以为只有这样才不掉范。
来到澳洲之初,发现所谓老牌、发达、富有、现代、文明,这样一些标榜与众不同的元素,与去过的很多地方,并不太沾边,当然那几个貌似1、2、3大的首府,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还是可以另眼相看的。城市居住人口分别为560万、540万、280万。其它几个排得上号的城市,也不过上百万或几十万。这里的人们向往大城市吗?若以人口聚集数量而论,向往的人还是多一点。多一点的理由,对处在职业生涯的人来讲,就业机会是重要考量,当然也不排除对综合优势的权衡。但还是有一些排解不开的烦恼困扰,如住房相对昂贵、人多相对拥堵、生存空间相对憋屈、生活内卷相对严重。于是最近几年,首屈二指的悉尼、墨尔本的人,逐渐往生活宜居的其它城市外流,觉得同样的收入状况,生活在那些地方开支更合算、生活更悠闲、心情更滋润。于是城市越大越好的价值取向被动摇,活得轻松自在让更多人怦然心动。
记得多年以前,曾问过家里的晚辈后生,既然离开母国了,在哪里都是异国他乡,为啥不选择去悉尼、墨尔本?那可是响当当、硬邦邦,名列前茅的全球最宜居城市呀!孩子们的回答也让我们惶惑,说过来读书就在这里,也适应、喜欢上了这里,不想再去舍近求远。听了这番解释,我们的心里还嘀咕,是否存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心理?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先后去过澳洲诸城,综合比较之后,发觉孩子们当初选择没错。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那才是最好的。当然那些生活攸关的好处,也被越来越明显、深刻的被感悟、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