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好体裁,你又犯难了,我该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呢。当然各有各的好,初学者用第一人称是最妥当的,因为方便作家“移情”。很多作家给出的建议是写长篇建议用第三人称,方便把控整个局势。但其实真正一流的作家不care人称的使用,因为他们常常在话语里会变换审视角度形成多人多维度叙述。最厉害的外国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作家是鲁迅。大家多看点书且想认真学习写作技巧应该能体会到。我记得我在写《贤者之爱》的第一部分时,我用的是“隔了一层”的第一人称。我以朋友的第三视角去描述“她”和“他”的不伦恋情,这样在阅读上会拉开一定的距离,同时我作为局外人在叙述上可以更好地“藏”一些东西,“放”一些言论。即我作为叙述者,也不明白“她”和“他”恋情的真实面目,这是给读者留白和思考的空间。等哪天我写出了第三人称的小说再和你们细细讨论。
确定了人称,该确定时序了。正叙,倒叙,插叙,每一种时空都需要有意营造。在《心猿意马》的第二部分,我采用的是“现在时”,悟空现在正在鹰愁涧,但是他的思绪时时飘回过去,即插叙。但是现在的剧情依然在发展,过去的故事是明线,现在唐僧收了小白龙是暗线。明暗交织故事显得不会太单薄。而在《贤者之爱》的第二部分则是倒叙。
都确定了,开写吧。开头,发展,高潮,结尾,角色塑造,风格把控,抒情与否,每一步又都显得如此艰难。阅读是很私人的事情,老话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写作也是,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短板。那这么说是不是自己怎么写的顺怎么写,但真正有文学追求的作家一定是会不断挑战自己挑战文学的。现在终于可以进行自我批评了,写得小说确实不够好。第一是练得太少,读得太少。第二是不自信。一个作家不自信,就是爱解释。比如:“二哥有心了。这一百多年了,我刚开始只能和小鸟们说话,后来我也不知该怎么说话了。没有人来看我。没有人。”果然很久没说话了,美猴王也显得噜噜嗦嗦。其实我后面那句话完全没必要加。“哦是吗……”他的神情变得很落寞,眼神有些涣散。也不说话了。在对话之后过多地“解释”,就是不相信读者能领会到“悟空”的落寞,为什么怕读者领会不到呢,因为觉得自己这对话写得不够好阿!
如何写人物,通过他对话的方式,外表的特征,待人处世的态度去视觉化。角色一要有可信度,二要引人同情,三要有原创性。我觉得难就难在描摹一个人的性格,如何视觉化一个人的性格。性格立住了,人物就立住了。当然在很多通俗小说里,比如金庸的小龙女,她就是形象先立住了,从而立住了人物。写人最要命的是,人物在作品里会循着内在逻辑自我成长。我之前写了一个近万字的《女杀手》小说,写一半停了,因为我和女主角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故事走向本来是女主角带了一个徒弟,一边教他杀人的本领一边杀死了一个黑道大哥。但写着写着,女主角马上要爱上这个黑道大哥了。按照故事内在逻辑,女主角就是要爱上大佬,但是我写的初衷是她爱上徒弟阿!我想给她掰回来,不然我之前写的那么多她和徒弟的感情铺垫就白写了阿!提起来就真的好气噢!但是不行阿,她就是爱上大哥了啊啊啊!所以这个小说我写了那么多字也还是放弃继续写了。
小说最后传递的还是情感和认知。鲁迅的小说我是真难望其项背,他的小说很克制,基本不怎么抒情。但是他能把最深刻的情感传递给你,好的小说家让读者“懂得”。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和谈恋爱是一个道理,你懂得爱人所作所为背后的苦衷,你就能用爱去宽恕。
我也有朋友很尖锐地问我,你写的小说是啥玩意儿你自己说说。往高了走,我应该做到简洁。再往高了走,我应该做到有韵味。再是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风格的小说已经是一流的小说了。能打造个人的审美模式的作家更是万中无一,鲁迅又是一个。什么是审美模式呢?苏轼的审美模式就是阳刚豪放,对立面是阴柔。鲁迅做到了阴冷又不失刚硬,就像冷兵器洞穿了你的身体。
讲真,我是一个除了能写爱写之外没什么长处的人,和我聊体育聊汽车聊金融我一定抓瞎。但是阅读和写作带给我很多,让我不断学习,也不断尝试到了失败和挫折又不断爬起来修正。每次聊起写作我都可以说很久,文学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很喜欢毕飞宇老师,他又帅又有才华,嘤嘤嘤,在《小说课》里他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我。“我们人心惶惶,我们争先恐后,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关照。没有耐心,极大地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所以阿,继续阅读继续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