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到一個地方,求得最基本的生存,你知道自己終究必須離開,在這段時間裡這個過程中,你想要帶走的是什麼?」這是今天在問自己的一個問題。
如果到一個新的地方,在認識新環境的蜜月期之後是否還能保持新鮮的眼光,看見生活中的細節?是否還有動力去探索還不熟悉的區域?現在居住在都市的人,從一個都市移動到另一個都市是司空見慣的。因為都太像了,城市之間轉換的生活節奏,除了時差,幾乎可以讓你渾然不覺。我們在城市中游走,到底想要追逐什麼?
城市為什麼可以成為實踐夢想的孵化之地,因為我們在這裡認識了在「老家」無法遇到的有趣的人。當你和他們談論心中的想法,無論他們同不同意,說起這個話題總是比較不突兀的。你完全可以想像當你在老家要和這些鄰居親戚談夢想,是多大的一種挑戰;當然現在也出現了一批具備鄉村夢的人,努力著把鄉村成為可以孕育機會的地方。
回到上面的問題。如果說毫無追求,那是騙人的。如果沒有想要帶走的東西,那我不可能來到這裡。但是,這裡真的有我要的嗎?要的是什麼?怎麼帶走?帶得走嗎?每一個問題向下追問都是一連串的無法回答。然而我也知道這是重要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答案。
解剖這個問題,可以回歸到5w1h的形式。到一個地方place,生存how,進入或離開的時間when,離開的原因why,你想要什麼what,who當然就是你自己。
時間還是比較容易切割的吧,假設給自己兩年在上海,兩年當中已經過去了11個月(330天),這段期間你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是什麼?目前達成的狀態怎麼樣?你花多少力氣在工作上?生活和工作的平衡做的如何?你是你自己時間的主人嗎?對於使用時間的效率好不好?
離開的原因常常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主客觀因素之間還是需要一些機緣。已經找到下一個地方?結婚?合約的終止?天氣?交通?產業機會
有哪些地方會是下一站的選擇?這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還是需要和男女朋友一起討論?需要照顧家人嗎?需要顧及兩人的工作機會?
生存是現實。想要是心念。想與做之間的距離能不能逐步拉近,如果我不去想,那怎麼可能會有拉近的機會與見到知行合一的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