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陵《寻根华夏五千年系列》第 10 篇
清代的崔述是古史考证辨伪的一位名家,他就不相信“羿射九日”的说法,他认为这是“羿射,日落九乌”的讹传。因为断句错误,变成了“羿射日,落九乌”,本来射的是鸟,结果这么一断变成了射太阳。
不过,对于这个简单的解释,目前的学术界并不买账。因为后羿射日这件事情有两个神异之处,一个是天上出来了十个太阳,另一个才是一个叫后羿的人竟然把太阳从天上射下来了。
而对于这两件神异之事,除了所谓的“羿射,日落九乌”之外,它们分别都有各自单独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记:
“帝俊之妻,生十日。”
《楚辞·天问》记曰: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羿射九日”是后来的《淮南子》把上面两者合而为一的,所以就算“羿射九日”是讹传,但是“天生十日”和“后羿射日”的说法却不是讹传,这又怎么解释呢?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
天上怎么会有十个太阳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生十日”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
《左传》中有一段话:
“日元数十,固有十时,亦当十位。”
杜预注曰“甲至癸也”,在这里把“日”和“十”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很明显这里的“十日”跟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不禁就让我们联想到了远古时期的历法制度。
郭沫若曾经说过,古人最早的时候是以十天干记日,从甲到癸十日为一旬,周而复始,后来因为十天一个周期太短,才改成了以十二地支配十天干的干支纪日法。
而据何新考证,商族最早的时候就存在这么一种“十日”纪月法,就是将一年分成十个等份,十个“日”,也就是我们现在“月”,每个日有三十六天,余五天作闰。所以在古人的眼中,就好像每年有十个不同的太阳在天上运行。
这种“十日制”的历法,已经被证实曾经在西南彝族地区被使用过。
“羿,古之诸侯”,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商族有尚“十”的习俗,而商朝又称殷朝,殷和“夷”字相通,而羿又被成为夷羿,可见他与商族本应该是同族,都是属于东夷的一部。而《帝王世系》中又说,帝羿是帝喾之后,而帝喾又是商族的高祖,也可以证明羿和商本是同族。所以,后羿部落应该也是这种“十日制”历法的实施者。
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二月历法,又被称作“夏历”,据传最早是高辛氏一族使用的。
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后羿族使用的“十日制”历法,时间一长之后就产生了混乱,结果寒暑不分,老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后羿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就吸取了高辛氏的“十二月”历法,把“十日”改成了“十二月”,这才是历法回归到了正常。
后来,这个“十二月”就慢慢变成了“常仪生十二月”的传说,常仪也就是嫦娥,嫦娥也就是传说中后羿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