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觉前听了一个我喜欢的电台内容,主播提到了一个我第一次听说的名词“冒充者综合征”,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这个名词似乎解释了我们曾经的很多困惑。
于是我开始百度这个词的意思,试图从中获得一点什么。
既然叫综合征,很显然是一个医学类词汇,百度百科说,它又叫自我能力否定倾向,骗子综合征。这似乎就好理解了一点。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慢慢熟知的“强迫症”、“焦虑症”这一类别。通俗的来说,就是当你取得某方面的成功或成就时,你总觉得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你并不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而是有很多运气和侥幸促成了这一切。这听起来很像是那些成功人士的谦辞,让我们这些没有品尝过成功滋味的普通人觉得,这是个“富贵病”。
最早这个词也是在女性身上发现的,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 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步》中,也提到不要有“冒充者综合征”。
其实也有很多现实身边的例子,比如一次考试,你可能准备的并不充分,但是恰巧考试的题目就是你会的,而且不会的你也蒙对了。所以你在这一门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你知道其实你学的并不好,你还是害怕老师的提问答不上来,让老师觉得你是个“骗子”。
我们感觉自己是“冒充者”,并不是因为我们有着独特的缺陷,而是因为我们对缺陷程度认知错误。其实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孩子们有一种强烈的认知,就是他们的父母和他们完全不一样。对于一个孩子来讲,由于无法打破的身份绝对差别,她无法理解大人的很多行为。比如孩子热衷于在沙发上蹦来蹦去,看动画片和喜欢玩具,而这些与大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而大人们则喜欢围坐在餐桌旁,就着铁锈味的啤酒可以交谈几个小时。虽然这些行为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罢了,但这也是变成大人才能理解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保留一直强烈的印象,就是那些有能力和值得被尊重的人,与我们一点都不一样。
我们从内在了解自己,但是从外在了解他人。所以我们不断意识到我们自身的焦虑、疑惑和愚蠢,而对他人的了解,只是基于他们碰巧做的事和说的话。这些都被太过于狭义,而且是被过度整理的信息。自己经常陷入一种怪圈,觉得我们处于人类天性里更畸形和反叛的一端,并且因此被孤立。我们并未想到,其实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不安。这其实是人类心理的普遍特征。
蒙田曾说过,国王和哲学家会拉屎,贵妇人们也一样。就像罗永浩解读“冒充者综合征”时所说,任何人都需要受欢迎,即使是畅销书作家,外交官,CEO。所以如果我们正处于他们的角色中,但并不是说我们是“冒充者”,我们只是“普通人”。这也意味着,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其实我们并不是真的遇到陌生人,是事实,我们只是遇到了一个尽管外貌有着很大差距,但本质上来说,和我们极其类似的人。因此并没有实质性的差距介于我们所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成就之间。你不是一个冒充者,你只是一个会成为成功人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