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参加《梁晓玲:21天行动力强化训练营》第二周了,这一周还是继续讲解有关于情绪的概念,
下面我还是像上一周一样,总结所学的知识以及带来的改变吧。
1.情景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感觉和行为,而是由人对情景的解释方式决定;这是一种快速的决定思维,也就是自动思维。而且这些思维会让你本能地觉得你的决定是正确的,你是不太会去质疑的,除非你经常去做觉察自动思维的训练(上一章所提到的“情绪处理三步法”)。
2.感觉和想法是现实生活当中经常容易弄混的东西,如果你经常用想法替代感觉,那么你的认知扭曲程度会非常高;而如果你是感觉比想法多的人,你的认知扭曲程度会更低一些。
你如果想要心理健康,内在动力满满,情绪平稳和谐,你就应该依据你自己感受;而如果你习惯性地将想法去替代你的感受,你的认知适应性会非常的低,你会活在严重的认知歪曲当中而不自知,这种严重的认知歪曲会降低你的社会适应性,让你的人际关系变得很糟糕,在现实生活当中缺乏竞争力,会越来越回避人和事,把自己卡死在一个狭小的心理空间里。
3. 行动回避,认知歪曲,情绪困扰,三者可谓是互为因果,互相触发,无论是积极的认知取向或是消极的认知取向都会存在认知歪曲,而积极的认知取向,很容易产生行动,而行动之后会带来真实感受,所以积极的认知歪曲很容易被改变,所以在认知的适应性表现方面会更加优于消极认知取向的个体。而消极认知取向的个体,因为行动力被削弱,所以体验的边界无法突破,而认知也因此难以改变,然后会呈现出僵化,压抑,封闭,顽固的状态。
4.所有的认知都是歪曲的,因为我们的大脑是由大脑带宽限制的,注定你只能选择对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得到认知的;所以当你跟一个人争执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谁的依据都不能够代表真正的真理,所以我说的合理认知并不是指客观认知,而是能够帮助你获得更好适应性的认知,或者说它们是更加真实更加有用的认知。
5.因此矫正自动思维,就是要去除不真实或者无用的自动思维,换上合理认知,除去抑制你行动的歪曲认知,而“合理认知”是否具备真实性,就要用行动去检验就能拿知晓,
那么如何让你的想法变得更加有用呢?
这你就需要更换假设的方向,举的例子,如果你假设你十二点前肯定完不成工作任务,而且超过十二点完成等于毫无价值,那这些消极假设就会抑制你的行动,而如果你替换成积极假设,如果注意力集中就有可能完成,即便完不成也是有价值的,那么你就愿意行动了。
当你的自动思维是更加合理的认知,而合理的认知带来了积极的行动,积极的行动带来了积极的结果,而积极的结果又进一步巩固了你的自动思维里面的积极的假设,因此你积极的认知系统将会就比消极的认知系统更具有适应性。
6.人类大脑有着三层包裹的结构
最里层:“爬行脑”,是负责生理活动的脑干,是大脑最为基本的单元,掌握着人类各种最为基本的生理需要。
中间层:“情绪脑”,是边缘系统,负责我们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的产生,也是我们的情感中心。
最外层:“理性脑”,是大脑皮层,负责高级认知活动的理性脑,它控制着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
这三个大脑都有共同的指挥中心,当“爬行脑”启动时,“情绪脑”就会靠边站;而启动“情绪脑”时,“理性脑”就会靠边站。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每当你站在演讲台时,一紧张大脑就会一片空白,这是因为“情绪脑”占用了你“理性脑”的带宽。
所以,调节你的情绪,是为了让你的“理性脑”能够更好地发挥。
7.其实你所看到的世界,都是由大脑呈现给你的,而大脑呈现给你的世界是通过认知来完成的。在心理学领域:认知是大脑对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这也是心理学里对认知的标准定义。所谓客观存在,其实只是你感知当中的客观存在。
每当你睁开双眼的时候,你的大脑都要处理很多的信息,而为了快速地处理这些信息,大脑会预先设置一些捷径,而这些捷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管用的,因为它们为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有时候这些捷径也是会帮倒忙的,使你产生错误的判断。(例如网上流传的游戏:“蓝黑裙子”,这个例子也足以证明了眼见并不一定为实这一说法。)
8.知觉的层面:大脑对于信息的加工和筛选会变得更加的严重,由于社会信息将参与进来,社会知觉会干扰和影响你对事情的整体认知的建立,影响你对事物的解释,特别是在人知觉和物知觉上,你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你对人会产生协调一致的印象,但你对其他物体不会产生协调一致的印象。比如:你看到一辆汽车,它的外形时尚,变速效果好,但是它的油漆不太好,刹车设计也不怎么样,你在看这辆车时,你并不会将这些认知协调起来;但是当你看人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你遇到某个人出现相互矛盾的信息时,你会重新整理这些信息,或者歪曲这些信息,以消除或减少这些不一致性,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做事很细心,你很可能也会觉得这个人也很体贴,而心慈貌美,也让人们对长得美的人都认为其很善良,这些都反映你的对人的认知过程都是你脑补的过程。感觉和知觉再往上一个层次,无论是记忆、思维、想象、语言,无一不是在感知觉上继续对信息进行了筛选和扭曲,特别是我们的思维过程,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也就是惯性思维,这就充分说明了思维具有很强的现实扭曲性。
9.在认知的过程当中,在感知觉,记忆,思维一层层一组组地筛选后,你最好得到了某个人或者某个事的观点和看法,每一个人都是在这样的认知过程当中,形成了对世界独特的看法,为了降低你大脑的消耗成本,这些看法的产生常常是自动化完成的,这个过程会让你相信你对世界所形成的看法代表着真相,你对其正确性,理所应当性,深信不疑。但这一切,其实只是每个人主观对客观的加工结果而已,并没有看到脱离主观观察的客观世界,你所看到的客观世界的风貌其实只是你的加工结果而已。
10.更新新的底层认知:
(1)那些适应不良的认知、僵化的认知或认知偏差,其实并不是你的错,而是由大脑运行所导致。
(2) 尊重差异,允许不同观点,并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隐忍涵养,也不是一种道德的修炼,而是一种基于科学之上的深刻理解。
(3) 你可以为自己建构一个黑暗寒冷,静止的世界;你也可以为自己建构一个阳光温暖,灵动的世界,客观世界与你无关,你之后在自己建构的世界里。
接下来说说我的改变以及感受吧:
我觉得让我拖延的自动思维是:我的天啊,作业好多呀,我真心不想写,我想看动漫,我还是先看看动漫吧,说不定看完以后,心情好了,我就开始想写了。
我觉在真实或者有用这方面嘛,还是好坏参半吧,看完之后确实心情是好,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作业DDL的缩短,然而作业还是一点也没动过,作用好像并不大,反而还起到了反作用,但自己却依然喜欢这种享乐主义的思维模式,即使后果会很糟糕。
我想要改写的积极假设:我现在先专心地把作业做了,然后再想其他东西,我想结果肯定会比跑去看动漫这种回避行为会好得多吧,加油,你是最棒的,现在先收拾收拾一下心情,然后做作业去吧,结果我发现确实是有效果的,但是持续时间并不长,我想也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所养成的习惯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容易改变,估计还需要日后去坚持使用合理化认知去指导我自身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