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由一个心理咨询师写的小说,书名里又出现了一个哲学家。于是,本书对我这个于心理学和哲学都非常感兴趣的人就有了巨大的诱惑。
拿到书之前,我没注意到这是一本小说,以为是本从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叔本华的哲学理论的心理学论著,加之有轻微阅读障碍,又把书名看错了,看成了《叔本华的治愈》。治疗和治愈的差别是巨大的,治愈是有承诺的,而治疗仅仅是一个行为,不承担结果。所以当时我就好奇:一个顶尖心理治疗师是如何以叔本华彻底的悲观厌世哲学去实现治愈的呢?于是我就把书买了回来。
这本小说的开始就特别有冲击力,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主人翁在例行体检时发现了一个黑色素瘤,而作为老朋友的体检医生初步诊断情况不妙。这个情节一下把我拉到半年前,当时一个不太慎重的蒙古大夫随便给我的肺部作了一个判断,让我陷入担忧的状态。带着感同身受,我一下就扎进入了小说的情节。
小说从结构上分成两条线,一条是团体治疗小组里发生的故事,小组里每个成员都在人生道路上的颠簸前行中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到这里来寻求帮助。
小组成员由社会各行各业的人组成,有医生、律师、木匠、图书管理员……我估计小说里的故事应该是以作者在咨询中的真实案例为模本的,每个人物都很鲜活。
在小说里,当一个个或光鲜或平常的人物形象打开话匣子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些困扰、欲望、心理障碍……让我们在深层维度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他们。在心理咨询师的引领下,当组员们站在不同的视角上看向那些困扰、欲望、障碍的时候,更深的潜意识层面的东西就进一步展露出来,他们的形象再一次被丰富,所以每个人都一层一层的打开了。比如,当帅哥菲利普第一次参与进来时,美女律师屡次取下发夹整理头发的动作就激怒了女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坦承了自己的情绪,剖析出了她的自卑与存在感焦虑,她一方面怨恨他人的无视,可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被别人关注,这个矛盾是建立在她的无意识的自我认知之上的:我是一个无价值的人,但谁又不渴望价值呢?而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其价值的,可如果她不改变自我认知,那她的内在矛盾和自我冲突就无法解决。美女律师也在慢慢的自我打开中坦承了自己的容貌自信与容貌焦虑。这两个看似南辕北辙的心态却是同源的,因美貌而带来的优势有多大,容颜易逝的危机感带来的焦虑就有多强烈,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啊!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时的看见自己的影子,如果我能看的更清晰一点,会不会看到我潜意识里的真相?
结构的另一条线就是叔本华了,他的成长环境、成长历程、性格特征,加上他的抑郁和他全力的抵抗,所有的这些都进入了他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是他的堡垒,是他的良药。面对痛苦(那每时每刻都在啃噬他的痛苦),他竟然真的用哲学铺了一条路,那条路最终通向了安然和无畏。他治愈了他自己,在那个还没有心理治疗的时代。
但作者没有用治愈作为书名,是因为那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走通的路。至于这两条线是如何勾连的?想知道答案的朋友最好还是亲自读一读书。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巨大的收益是有一个认知被成功的转化了,那就是:作为人,我们都是残缺的。这个观点之前只在理性层面,我知道这句话,也明白其含意。阅读的过程让它由理性转到了悟性层面,它不再只是观念,它开始变成了一个视角,我似乎亲眼目睹了这个残缺,那个内在于我的残缺,所以我开始接纳它了。(关于理性和悟性的关系见我之前发的《理性与悟性》)
摘录:
一生都幸福是不可能的,一个人最多只能成就不畏艰难的一生。
最大的智慧就是把享受当下作为生命的最高目标,因为这才是唯一真实的,其余的一切都是思想的游戏。反之,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最大的愚蠢,因为每个当下都如梦幻般稍纵即逝。
我们必须以宽容对待人们的每一愚蠢、缺陷、和恶行;时刻谨记我们眼前所见的就只是我们自己的愚蠢、缺陷和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