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智商的误解之一 人的智商越高越好

人的智商不需要越高越好!可能有人会对此产生疑问,人的智商越高,不是意味着他的学习效率就越高,一般人学1年的技能,他1个月就能学完。这样多轻松啊。

实际上,天才的确是这样的。他们不用去认真听课做笔记,考前随便翻翻书就能考得很好。

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是对智商的正常化、非偏见看待,以及比智商更重要的能力之一 —— 协同能力

智商是门槛(门槛效应)

智商与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分,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

智商测试至今被很多人诟病,原因在于智商测试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例如复杂的物理学,一旦一个人的智商超过门槛(120分),那么他就拥有学习物理学的基础。

再比如对于NBA职业球员来说,身高1米8是最低要求,很少有球员是低于1米8的。只要超过了1米8,你就拥有打NBA的身高基础。

在人们翻看诺贝尔得奖主的本科学校的时候,有的人来自哈佛、耶鲁。也有的人来自一些普通的学校。

总而言之,人的确不需要多么好的先决条件,在达到门槛的情况下。

心理学中的跨度实验与天才案例

特曼为期几十年的“天才调查”

美国心理学家特曼对加州的“天才”进行筛选,依据的是他们的智商测试。并且是经过三轮的层层筛选,最终确立了他的“特曼人”。这群特曼人是加州智商最高的孩子。

在随后的岁月里,特曼成了坚守职责的“老母鸡”。他跟踪、测试、测量,分析“特曼人”的人生经历。他们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疾病情况、心理健康、工作升迁等,特曼一五一十记录下来。他甚至为“特曼人”写工作推荐或研究生入学推荐,给他们提供生活中的建议与指导。最终他将研究报告写成厚厚的红皮卷著作——《天才基因的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

在特曼出到第4版《天才基因的研究》的时候,特曼被证实错了。这些被他用智商选中的“天才”并没有比其他人在事业、家庭、教育中表现得更好。

有一部分人确实在事业上很成功,大约三分之一。还有一部分表现在正常水平。剩余的一部分成为了很基层的职业,比如快递员甚至是失业在家。

两个截然不同的天才

奥本海默曾在读博期间与导师研究领域产生分歧,想要毒死导师,虽然是谋杀未遂,但他争取到了缓刑和接受心理治疗的机会。后来,奥本海默参与到了美国第一个原子弹的计划。而另一个拿到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天才兰根,则两次退学,最后虽然在学术领域一直自学,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作品发表,在自家的农场养老。

不可否认的是,兰根的童年很悲惨,大学期间学校也没有给到他很好的照顾。但兰根缺乏的则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的“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

实践智力与协同能力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Stemberg)称之为“实践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效果”。这种技能更像是一种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

而实践智力的习得则来自于家庭!

社会学家拉里奥对中产家庭、富人家庭和穷人家庭的走访调查、观察研究后总结出两种家庭对于孩子的培养模式。

中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风格被称为“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

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

低收入家庭的教育策略为“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

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儿。

两种培养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在协同培养中的孩子比起自然成长中的孩子会更忙,他们会参加更多的课外培训班,但他们会变得更为主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会主动表达自己。相反,自然成长下的孩子则相对害羞。

在协同培养中的孩子,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经验有着飞速地成长,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他们的家庭。

自然成长下的孩子,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活得比较开心,会与邻居和其他孩子产生较好的互动。但是他们缺乏应对社会的经验,在他们步入社会后。相对在协同成长下的孩子,他们显得没有那么机灵、沉着、衣着得体,富有吸引力。

回到前文提到的两个天才,奥本海默和兰根。决定他们人生走向的正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奥本海默出生成长于纽约的富人区,从小便有了和周围人、社会上的各类人士打交道的经验。

而兰根则生活在百无聊赖的波兹曼,父亲在兰根出生前就失踪了,母亲改嫁4次,第四任丈夫是个失败的新闻记者,经常家暴兰根和他的弟弟们。

所以,兰根无法从家庭中习得协同能力,而协同能力则是应对社会、与他人交往的关键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兰根不愿意向任何出版社、学术研究机构、大学妥协的原因。兰根甚至认为哈佛没有全身心投入学术,因为哈佛接受他人的资助(这一点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人放弃高薪工作进哈佛当教授是为了更多自由)。

结语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依赖他人生存,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仅需要依靠个人奋斗,更需要与他人合作。阿德勒的自我心理学也一直强调与他人合作。

而智商在不同领域都有着“门槛数值”,对于一个人更为关键的在于他的协同能力、情商、与他人的社交能力。这些能力的习得途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一个人的家庭直接影响他在学校、工作和社会中的表现。

相关材料

《异类》

第三章 天才之忧(上)

第四章 天才之忧(下)

一小时心理学是一个专注于心理学科普的平台,引领你用美国高校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重新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那就马上关注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