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当爸爸埃克托离家之前对着女儿Coco一字一句温情演唱这首歌时,影院里响起孩子的一片抽泣声。
这是一个主要灵感源于墨西哥亡灵节的影片,讲述了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尔和落魄乐手埃克托在五彩斑斓的神秘世界开启了一段奇妙冒险旅程的故事。
作为观众的我们再也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女儿Coco是现实世界唯一记住爸爸的人,当Coco的记忆渐渐消失时,爸爸也将彻底死去。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当听到这句台词时,黑暗中看电影的几个孩子索性哭得更大声了,虽然陪在一旁的妈妈一再解释:“假的,假的,别哭了,莫吵到别人.......。”
我敢断定,大人们都在流泪,只是我们没敢像孩子那般真实的哭出声。
乔布斯说:“死亡是世界上最棒的发明”。死亡、孤独、爱与自由四大主题贯穿于这部电影。
1、死了,我们会去哪儿?
据说《寻梦环游记》原本涉及亡灵题材,是不能引进的,但在过审时,当场看哭了广电审片人员,所以破例让过了。
“人都会死吗?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活着?”我敢说,你们也同我一样问过爸爸妈妈这样一个问题。
但你们得到什么答案我就不知道了,就像小孩子问自己从哪儿来?
他们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石头蹦出来了.”、“猴子变的”、“充话费送的”.......,我只是能确定,对于大人来说,“死亡”是个忌讳的话题。
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好奇和恐惧,我统计了一下,唯美一点的回答:“死了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死了就是过了孟婆桥喝一碗孟婆汤忘记世间事等待重新投胎”.....
最让人无语的回答是:“闭眼睡着,且永远不会醒”、“去天上,就再也回不来了”,据说这两个答案孩子被吓得害怕睡觉和坐飞机。
什么是死亡?人为什么害怕死亡?
死亡意味着消失,但相对于自身的消失,更可怕的是身边其他人的消失。
人是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或者说确定自己仍然还活着?就是通过“他者“。客体就像一面镜子,在投射我们的存在,当客体丧失时,我们体验到的其实就是死亡。
既然总有一天会死,虽然不知道那天什么时候来临,所以我们好好爱对方,珍惜对方,简而言之“学会好好生活,就是学习如何能够好好死去。”
影片里展现了死亡的世界跟现实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另一处的人间,除了不用上厕所,亡灵们上班,聚会、喝酒、唱歌.......一片热闹欢腾。
影院的孩子没有问大人:“这是真的吗?”因为他们从影片里体会到,如何去面对死亡?那就是彼此好好的陪伴,善意相待,永久想念。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还是与你擦肩而过的人。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所以我也曾为父亲的去世悲伤不已,有段时间我每天贪睡,为的是早早的能与他在梦中相见。
第一次感受到父亲的庇佑是,多年前原来的公司出现客户投诉,当时老总不在,我是值班经理。客户叫来自己的女婿,女儿,扬言要打店员。
怎么办?我硬着头皮从办公室走到营业场地,围观的人纷纷闪出一条通道,“爸爸,帮帮我!”我向来不信上帝,我内心呼喊着,就这样我走过去,然后把那个比我胖的女店员挡在身后。
“你让开!”对方扬起手,对我叫嚣到,“我不能让,我是今天的经理,她有什么错,请相信公司会有相应的处理。”我看着他。
奇怪的是,对方的大手放下了,其实当时我的心如兔子般的狂跳不止,今年我们幸福海公司带我们员工去横店游玩。
在那个古墓探险的三D隧道行进过程里,同事翩翩不时被惊的大叫:“爸爸,爸爸。”,那一刻我知道,她的爸爸也在保护它。
是的,就像《道士下山》郭富城的演的那个道士,祈求如松长老想见老友最后一面,长老意味深长的说:“闭上眼睛,你真的没看见吗?”,对方一听泪如雨下,点头微笑:“看见了,看见了!”
周梵老师说当你好好活着,你就不会害怕死亡,因为你没有任何遗憾,每一刻你依心而行,。
就像影片的男主角米格,不愿放弃音乐的梦想,而断然拒绝被祖母带有限制条件的祝福而重返人间。
存在主义哲人沙特的话,每一个人都必然孤独的面对死亡,但如果我们时时带着知觉和肉身在一起,其实也不是那么孤独,况且意识永不消失。
当你的意识足够高也将另外注入一个更高质量的肉身,重新开始。如果意识到这一点,你发现不用急着开始也不用急着结束不是吗?
2、原谅,我们会怎样?
原谅,我们会更平和,更喜悦,电影中的米格尔曾祖母无法原谅自己的丈夫因追求音乐梦想抛弃她们母女,而至死都不肯原谅,所以灵堂上没有米格尔曾祖父的照片。
因为恨,米格尔曾祖母留下了祖训,世代禁止族人再接触音乐...于是米格家族是整个墨西哥唯一不喜欢音乐的。
倘若她或者她的女儿COCO知道,供奉的遗像是牵引家人回家的通道,驻留的记忆是保持亡灵存续的神力,热闹的音乐是唤醒思念启封的药引。她是不是会让原谅来的更早些呢?
爱与恨是一样的,也是极需要能量的,日本江本胜博士在书里《水知道答案》,描述了他试验的惊人发现,给不同的地方的水听不同的音乐,随着给予赞美 ,批评,水分子的结晶会大相径庭,受到赞美和祝福的水分子放大若干倍展示出无以伦比,摄人心魄的美。
当初,我以为是一碗浓鸡汤,很有点不以为然。一次从吸引力法则的课程中,我做了一个从水知道答案里延伸来的实验——米饭实验。
我把相同的米饭装进几个相同的瓶子里,每个瓶子上分别贴上“我爱你”、“我恨你”、“我懒得理你。”
每天说一两次对着瓶子说着相应的话,结果是我爱你的米饭长了毛,但有酒遭的香味,另外两瓶没有长毛但是有臭味。
原来我们的语言,心念,散发出的能量的确影响着我们外在人事物,试想一碗饭都能因为你的语言和情绪发生或香或臭的变化。
你每天浸泡在那样的情绪里,会发生什么?
你每天浸泡在怎样的情绪里?是悔恨,焦虑,愤怒,还是那些喜怒,平和,感恩 ……。
如果你自己是那碗饭,你在什么样的能量里呆了几十年?
米格尔不想原谅自己的丈夫,但却没有一刻不记起他,所以她非常痛苦。
当她为了丈夫不遭受终极死亡,勇敢对着敌人冲去:“你这个混蛋,竟敢害死我最爱的人。”
“妈妈,奶奶应该来看这部电影,这样她就不会恨姑奶奶了吧?”从影院出来,小文拉着我的手看着我说。
“恩,有可能,可是怎么才能让她进电影院呢?而且跟她说是一部动画片?”
我叹了口气,似乎婆婆活着的一部分意义就是这份恨,“我要好好保重身体,那个人巴不得我死,好到哥哥家来玩。”、“哼,如果她知道我头痛病犯,心里会不知道多高兴呢?”.......活着就是赢的一个最好的证明。
可是她快乐吗?未见得,她的痛诉革命惨史早已让她和丈夫的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她的声泪俱下的谴责只会让我们觉得耳朵起萤,连原有的一点同情也渐渐消磨掉。
可见,改变人的不是时间,而是你在时间里做出的选择和改变。其实宽恕不单纯针对哪个具体的人,而是对世界的一种态度,原谅这个世界,也就原谅了当年那个无助的自己。
3、选择,怎样才是对的?
为了音乐梦想,电影中小男孩子为了反抗曾祖母的要求,而放弃重生的机会,后来为了和家人在一起,他愿忍痛放弃音乐梦想。
我问小文:“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对的?”小文回答:“没有所谓的对和错,只有当下你选择的选择。”
为了所谓的做出一个对的选择,我们会找很多证明,或者理由,试图“情有可原”,可是谁知道它是另一种的“自欺欺人”呢?
所以,当你在选择中摇摆不定时,先问自己在害怕什么?”
我们会认为生命非常脆弱——死亡,疾病,孤独、黑暗、分离,公众演讲,突发状况……于是我们开始习惯呆在我们的相对安全舒适区。
在这个舒适区里,连我们自己害怕的东西是什么,我们都了如指掌,我们要如何去应对。
就好像父母总是喜欢对孩子说,长大了就好了,上大学就好了,退休就有时间了,但是你会发现他们仍没有真正的幸福圆满的时候。
昨天看到李蕾《藏地情人》里有一句话,一针见血,“大叔和萝莉”的情人关系模式建立,基本是一个女孩的成长,一个男人的中年危机和重生,这也是迷茫的阶段性产物。
在NLP的理论里,我们头脑是不区分想像和事实,我们曾经认为的事实也是想像。
举例,有人觉得我的父母对我不好,打骂我,抛弃了我,那是因为我们的头脑陷入在一种憎恨和埋怨里,我们认为这是真的。
于是我们这个念头就促其了接下来与之匹配的反应——反抗,逃避,隔离,冷漠,声讨.......。
如果把框架放大一点,他们带给你生命,你活下来了,他们也有对人好的时候,并不是天天打你,甚至大部分是对你挺好的。
在一次关系实验室里,一个同学悲伤地述说自己从母亲那里感受不到爱,所以现在长大,没法去爱自己的小孩。
“既然你从来都没有感受到爱,那你怎么知道什么是不爱呢?”宝蕊老师的一句话瞬间让她沉默了。
在同学的帮助下,她的记忆开始重塑,原来对关系感到失望,其实是一个大大的机会,很大的礼物,让我们看到我们多么匮乏,我们需要被理解,多么无助。
当我们把期待交给对方,而对方无法满足,这需要我们觉醒,拿起责任,创造自己的幸福。
我们都需要继续学习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内在的父母,与痛苦同在,并走向疗愈与转化。
怎样才能让我成为我?让他为他?同时让我们成为我们?这取决于当下为自已负责的选择,
正如荣格所说:“你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你本来就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请别人记住你,不如对自己说,记住我!
愿你在无时不刻的生命中,看到自己,爱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