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中国传统色的价值。
什么是中国传统色?其实就是我国古人对于色彩的定义和名称。比如海天霞、暮山紫和东方既白等等。
(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说到这,你应该已经猜到了。这节课,我们观察的是文化领域。文化领域存在哪些新趋势?不用我说,你可能也有感受,这几年,国潮文化异军突起,几乎席卷了美妆、服装、玩具、家居、影视剧等各个领域。
但这里我们不给你直接讲国潮,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抵挡的大趋势了。我要给你讲的,是国潮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元素,中国传统色。这是我们最近发现的,被严重低估的一个小趋势。但是请注意,这里的小,指的是这个趋势只是刚刚冒了点头,还没有大规模展开。但是,这个趋势的影响力可不小。往大了不敢说,如果这个趋势未来展开,也许每个国潮商品都值得再做一遍。
但更重要的是,传统色的研究和推广过程,其实是制造一个共识,打造符号系统的过程。如果这个共识逐渐扩大,那就不仅仅是文化理念商业化的问题了,而且它会重新定义和影响我们全体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我们为你请到的课程导师,是一位研究传统色的专家,郭浩。郭浩其实是广告人出身,后来做了文创投资人,先后引领了故宫大婚、故宫御猫等传统美学再造项目。但他从2018年,开始沉迷在故宫各个文物器具上,潜心研究,考察相关文献400多部,最终研究出了1000多种传统色的色值和定义。后来,他把这些研究成果集结成册,出版了《中国传统色》系列图书。
刚开始,中信出版社的判断,这本书开售可能就是8000册,毕竟这个领域太小众了。结果没想到,出版刚一周,8000册就销售一空。在半年内,这本书连续加印了9次,到现在,已经印刷了21万册。这和原来的预期完全是两个量级。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色,这是一个价值完全被低估的领域,消费者对传统色的关注,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那问题就来了,传统色这么细分的一个元素,具体都有哪些价值呢?为什么它是一个特别值得我们关心的领域呢?咱们待会详细来说。
这节课的课程导师就是郭浩,研究员是杨霁琳。由转述师徐惟杰为你转述。
好,我们开始。
中国传统色,这是我们最近观察到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趋势。有意思在哪呢?
过去在文化领域,一直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创意工作者从来不缺想法、理念或者创意,难的就是有一个创意之后,怎么把它落地,让它产生价值。这是文化领域一道大坎。很多创意都因为这个原因,最后被尘封在创意者自己的书桌上,没有人知晓,也就产生不了价值。
但郭浩研究和推广传统色的全过程,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什么思路呢?就四个字:制造共识。
共识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的共同认识。如果有些事、有些观点,绝大部分人都有共识,那这个共识本身就会有价值。比如,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认为“国产替代”是大势所趋,那国货就会迅猛发展;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觉得电动车有利于环保,那电动车上下游的产业就会被带动起来。任何一个商业形态或者商业趋势的兴起,必然伴随着一个新的共识产生。
但是,没有从天而降的共识,我们说服一个人都很难,怎么才能制造出一个能够支撑起商业趋势的共识呢?光想想,都觉得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郭浩的经验主要是这么三点:嫁接文化母体,产品化和打造开放系统。下面咱们一个个讲。
嫁接文化母体
先来说第一步,嫁接文化母体。文化母体,在出版人那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指的就是那些在我们生活中不断重复,重复到成为我们所有人共同经验、共同知识、共同观念的文化。
郭浩研究传统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向文化母体借力,把自己想要制造的新共识嫁接在原有的文化母体上。请注意,传统色向文化母体借力,可不是简单地用一个有古文韵味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文化母体得是个真母体,我们的新共识才能立得住。
我们来看个例子。如果过去我问你,玄是什么颜色?
你可能回答我是黑色,也有同学会告诉我,玄不是黑色,它是红色。还有同学可能会说,玄是青色或者蓝绿色。
你看,这就是没有共识。如果现在有一个产品,给自己的产品颜色命名用了玄色,那就会有不同的用户来跟商家吵,那这个产品就没法大规模商业化。
但郭浩经过他的研究,发现在古人的描述里,玄讲的是一天的开始,也就是太阳将要从地平线出来,而还没有出来的时刻。这一时刻非常短,可能就几分钟,几分钟之前,是太阳还没出来的一片漆黑,而几分钟之后,是喷薄而出的漫天红霞。只有中间的那几分钟,天空中呈现出来的黑中透红的颜色,才叫做玄。
(玄: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为什么会有这个颜色的定义?要理解玄,我们得同时理解和玄相对的颜色,叫“纁”。纁指的是一天的结束,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但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那个时刻,天边折射出的红黄交织的余光,这个颜色叫做纁。
(纁: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这两个颜色,就构成了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所以,大多数朝代,皇帝祭祀时穿的衣服都是上玄下纁,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之心。
通过这么一番讲述,你是不是马上理解并接受了这两种颜色的定义?而且大概率你还会兴致勃勃地讲给你的家人朋友听。
你看,这就是嫁接文化母体的力量。每一个颜色都不是单纯的颜色,而是古人表达对世界看法的载体。当你接受了对天地的敬畏,有了对每天的开始和结束的共识,那嫁接在它之上的玄和纁,你就更容易接受。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有效,比如,李宁就是借了“中国李宁”这四个字的力量,爆红的网红李子柒其实也是借了我们对于田园生活向往的力量。
不过,文化母体有很多,选哪个借力呢?我们要选择那些心理账户更大,和传统文化连接更紧密的文化母体。
就拿郭浩的选择过程来说,2018年以前,郭浩其实主要做的是影视策划,参与策划了《老男孩》《北平无战事》等等影视剧。但他发现,做影视产品特别不稳定,饥一阵饱一阵,好一阵坏一阵。这让他意识到,做项目,其实是一个赌命的过程,生意不能这么干。那怎样做一个稳定的生意呢?
郭浩还真找到了。就在他觉得影视项目不可行的时候,郭浩注意到一个新现象,越是古老的IP,越是稳定。比如,故宫。
当时是2018年,故宫文创正是方兴未艾的时候。郭浩就决定,得跟强大稳定的文化母体站在一起。所以,他就找机会看能不能和故宫合作。刚好,当时故宫打算做一个人生三大喜的文创项目,分别从故宫过大年、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夜入手,做一些文化推广。
在选择这三个项目的时候,郭浩非常果断地选择了故宫大婚这个项目。为什么呢?虽然都是文化母体,金榜题名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婚不一样,几乎每一个人都得经历一次。更重要的是,大婚是一个特别有仪式感的活动,它的上下游,其实涉及了很多产业,比如美妆,比如饰品,再比如服装等等。
而过大年呢,从个人角度看,频率要比大婚高。但是,从商业角度考虑,全中国人每年只有一天才过年,但结婚,可是每天都有人在结婚。
这是郭浩选择文化母体的第一步。找到了一个心理账户更大的,且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一次的文化共识。
但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跟故宫合作之后,郭浩发现,故宫有很多文物资料都分散在各个地方,没有人做专门的整理。这个时候,广告人出身的郭浩,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自己给故宫做一本比较全的VI(Visual Identity)手册呢?
什么是VI手册?就是一个机构的形象视觉系统的使用规范。比如logo、字体应用规范、色彩系统、相关周边产品等等。因为郭浩过去是做广告策划的,所以他敏锐地觉得,如果有一个实体的产品,那在文化理念落地的过程中,就会方便很多。
于是,他就开始研究故宫里的形象、文字和色彩。在这个研究过程中,郭浩发现,色彩其实是一个更大的文化母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单从现在的知名度来讲,故宫大婚,怎么都比传统色知道的人多。但是,传统色能够借到的力更多,因为它跟背后的传统文化连接性更强,覆盖的范围也更广。
你想,故宫大婚,连接的是我们对古人婚庆礼仪的想象,和对故宫所代表的皇族生活的想象。但这个频率就太低了,一辈子可能就一次。
但色彩不一样,我们每时每刻都能看得着。我们从小最先认识的两样东西,其实就是食物和色彩。我们从还没认字开始,就已经知道什么是红色,什么是绿色了,可以说是从传统一直跨越进化剪刀,不会被时间淘汰,而是会一直延续到未来的工具。
而传统色,还有一个更强大的助力,就是中国汉字之美和诗词之美。比如黄白游,虽然不知道什么颜色,是不是只看这三个文字,就觉得挺美?但如果旁边再附上一句诗词,“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是不是只要读出来,都觉得口角噙香,意境深远?
(黄白游: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你看,这就是传统色的特殊之处。每一个颜色,其实都代表了古人看待世界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切入的是连接深度更深、覆盖范围更广、重复率更高的文化母体。如果我们把新共识嫁接到这个文化母体上,新共识的受众面积也会变大。
产品化
好,刚才我们说了郭浩选择文化母体的全过程。但要建立新共识,怎么让它落地产生价值呢?
郭浩做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自己产品化,让别人可以直接用。因为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没法使用传统色,根本原因在于不了解。那把对颜色的解读,做成一个完整的产品,不就能帮助大家使用了吗?
于是,郭浩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每一个颜色,他在定义的时候,都会严格要求自己,必须有一个真实面,一个虚构面。真实面就是这个颜色对应的实际物体,没有这个实物,共识就立不住。虚构面就是这个颜色对应的故事,有了故事,就能让当代人也立马进入一个情境,调动起听者对这个故事更多的想象和情绪。
这是郭浩对传统色的研究,跟国际上惯用的潘通色卡不一样的地方。潘通色是国际通用的标准色卡,它其实也是一套共识系统,只不过是通过一系列数值来定义颜色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堆颜色和它对应的数字。
但郭浩对于传统色的解读不一样,他要求自己必须要有真实面和虚构面,否则这个颜色就不成立。比如前面我们讲过的“玄”,既要有黎明将至前的真实天色,又要有古人祭祀时,身着上玄下纁的场景画面。有依据有想象,这个颜色的解读才立得住。
但如果遇到不可考据的颜色,郭浩也不会含含糊糊放过去。再举个例子,传统色里有个颜色,叫做蜜合色,蜂蜜的蜜。说到这个名字,你大概能想象,这是一种淡淡的黄色。但这个颜色到底是怎么来的,过去其实一直都不知道,郭浩翻了很多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都没有找到这个颜色的来源。如果最后郭浩像潘通色卡一样,告诉你色值色号,那这件事其实就没什么意思。
(蜜合: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但郭浩很执着,他在诗词歌赋里没找到,《论语》《春秋》里也没找到,但最后,居然让他在《伤寒杂病论》里找到了。在《伤寒杂病论》的药方里,出现了17次炼蜜合丸。哎,这个蜜合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郭浩把这17个药方都弄到一块,发现前面都是不同的几味药,好像也没有什么关联。
线索到这就又断了。直到有一天,郭浩遇到了一个做中药的朋友,又追着人家问这个事。听他讲完自己的困惑,这位朋友当下狂笑,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蜜合丸。这其实是中药里的两个工序,前面叫炼蜜,后面叫合丸。整个工序就是把中药打成粉之后,用蜜裹成药丸。因为要裹药丸,所以炼蜜的时候,黏度就要大,所以得要用老蜜,炼到能拉丝的程度,这样一来,炼出来的颜色就是黄白之间的颜色。
你看,当我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当你再看到蜜合色的时候,色彩会经由你的视网膜,调动起你对这个故事,对炼蜜的那个场景,对背后整个传统文化更多的想象。
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学会讲故事吗?这是广告行业常用的办法了,有什么稀奇的呢?
如果去除掉时代这个因素的话,这个方法确实不新鲜。但郭浩之所以这么坚持要找到一个故事,这跟我们今天驱动商业发展的模式,是有强关联的。
过去,我们都是用性价比、用质量、用品牌来拉动增长的。但郭浩认为,我们现在已经从品牌驱动,进入到用情绪驱动的时代了。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人消费,其实不是为了功能,也不是为了品牌,更不是为了资产收藏,而仅仅是因为情绪驱动。当下这个产品触动到了我的某种情绪,那我可能就下单了。比如,很多同学买中国李宁,买华为手机,其实就是文化自信这种情绪驱动的。
而传统色,很多颜色的命名都是古人对情绪的表达。比如朱颜酡这个颜色,形容的是美人微醉时,面上的颜色。也就是说,朱颜酡,其实形容的是醉后欢悦的颜色,《楚辞》写“美人既醉,朱颜酡些”,李白诗云“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从屈原到李白,吟诵的都是这种颜色背后的愉悦心情。
(朱颜酡: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你看,这就是色彩的价值,我们都知道,色彩对人本身就是有暗示作用的。看到绿色,我们就会更平静,看到红色,我们就会更兴奋。而它背后的故事,又能把我们跟古人的情绪连接在一起,那可真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所以,这就是郭浩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性,必须要有真实面,有了真实面之后,颜色定义的共识才能立得住脚。但让更多的人愿意接触新共识,还需要虚构面的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情绪,来触动我们的想象和记忆。而当郭浩把这些都封装成一个产品,用出版书的方式来呈现之后,就出现了我们开头说的,上线一周就抢售一空,半年内加印九次的盛况了。
打造开放系统,建立连接
好,到这里,我们找到了强大的文化母体,通过真实面和虚构面的建构,在母体上建立了新的共识。但当我们真正要把新共识推向大众的时候,别人就一定会接受吗?
当然没这么容易。反对的声音一定会存在的,怎么让更多人进入到这个共识系统呢?
郭浩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开源,开放给别人使用。
其实早在郭浩整理故宫VI手册的时候,当时就有人劝他,你做这个干什么,做出来也不会是你的。但郭浩并没有被影响,在他看来,没有必要非要追求是自己的,只有成为大家的,才能成为共识。
于是他把自己的研究写成了书,每个颜色怎么来的,对应什么自然物,色值是多少,全都一清二楚地公布给大家。
但这只是郭浩开源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开放颜色的使用权。
一般来说,当《中国传统色》出版之后,郭浩其实是可以像潘通一样,去申请专利的。但是他没有,他把这些颜色和故事都放开,任由大家使用。
举个例子,华为荣耀V40在发布的时候,就选用了暮山紫、朱颜酡和海天霞三种传统色,还专门发布了一款关于还原传统色的主题宣传视频。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郭浩和华为荣耀没有商业上的合作。是华为荣耀先用了这些颜色,后来觉得效果不错,才想到要展开进一步的合作的。
所以,对于这些颜色的使用,郭浩的心态是,大家放心用,怕的是你不用。只有更多人使用了,传统色才能落地,才能产生价值。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越来越多的人,要和郭浩进行商业上的合作。现在,他和文具品牌晨光合作了手绘笔、明信片等十几个品类的文具,和手机品牌vivoS9及《时尚芭莎》合作了传统色的宣传,现在还正在做汉服的传统色美化,把传统色进一步地产品化和商业化。
因为开放,反而赢来了更多的合作。但到这还没完,郭浩的开放还要再进一步,他连对颜色的定义权,也可以开放。
举个真实例子。当时郭浩在研究苏方这个颜色的时候,因为这个颜色是用苏木,就是一种木头,染出来的颜色叫做苏方。但为了有一个实物对照,郭浩找到了一个苏州的染色团队,朱云兰和尹康,他们用苏木染了一把扇子,染出来的颜色特别美,我把这把扇子的图片附在文稿里,你可以点开看看。
(苏方扇子)
当时朱云兰在染完之后,找到郭浩说,这个颜色跟我们原来定义的颜色深浅不太一样,但这个颜色我们都觉得很美,可不可以把这个颜色就叫做苏方色?
郭浩看完之后,发现确实比自己定义的要美一些。因为朱云兰在染的时候,加了一点另外一种染材,因为染色的时候都是套染的,主材料是苏木,但也会加一点辅料,每个人加的料会略有不同,这是每个染色匠人的秘诀。
于是,郭浩立马接受了这个定义。用朱云兰染的扇子的颜色,来定义苏方色。
为什么这么做呢?
郭浩说:“我其实就是一个衔接者,中国传统色能不能出来一套固定的色谱,一定不靠我一个人,它得靠共识。如果有人能研究出来更准确的定义,更好的颜色,那当然很好啊。最后大家集结成更多的传统色,变成中国人都认的颜色,那不就是咱们国家的财富吗?不就可以传给下一代吗?这里面是不是全都是郭浩的有什么关系?能有一半是郭浩搞的,那我就已经很满意了。”
你看,这是郭浩的开放心态。一定要纳入更多人进来,一起往这个共识里添砖加瓦,这个共识才能赢得更多人认可,才能越来越强大。
总结
好,整个案例我们就讲完了。到这里,你大概已经了解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案例讲给你听了。
有一句俗话叫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但郭浩的例子告诉我们,标准之上还有什么呢?标准之上还有共识。
这一点,不仅仅是在文化产业,其实在所有行业都是一样的。借助共识,我们当然能扩大价值,但共识本身,就是价值。任何一种商业形态或者潮流的出现,其实都是伴随着共识出现的。比如传统色能够慢慢被大家关注、喜欢,其实是我们现在有了文化自信,对于国潮本身有了共识。
所以,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如果我们能从这个角度去发现共识,撬动共识甚至是制造共识,那价值的扩大就是水到渠成的。
当然了,在制造共识的过程中,我们有三点提醒:
第一,在制造共识的时候,要先选择文化母体,把新共识嫁接在旧共识上。不过请注意,在选择文化母体的时候,要选择我们心理账户更大、覆盖范围更广、重复率高的文化母体。
第二,在凝结新共识的时候,要把自己产品化,把旧共识和新共识封装到一个产品里,可以让对方直接用。这里有一点要提醒,故事是最好的推广方式。因为我们已经从品牌经济时代进入情绪经济的时代了,什么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情绪价值,这个商品的商业价值就会更高。
第三,共识只有接纳更多人进来,才有可能成为共识。所以在推广共识的时候,一定要打造成一个更多人可以参与进来的开放系统。
从现在看,这个系统还只是刚刚开始,还看不到更明确的浪潮兴起。但这个系统最后会长成什么样呢?说实话,郭浩自己也没法下判断。因为它恰恰就像我们前面说的玄色一样,在漆黑的夜空里,刚刚冒出来一点太阳光亮。它可能会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也可能像某个行星一样,只能被一部分人看到,但我们认为,它有更大的可能,在未来中国的共识观念里,加入浓墨重彩的一笔。
(玄: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现在,郭浩已经在筹备和纺织厂的合作了。想象一下,中国汉服市场已经有100亿市场,很多年轻人愿意花几万块钱买一套汉服,那未来我们会不会就想要穿上朱颜酡色的汉服?家居市场,也正在刮起国潮热。2020年一整年,国潮家具这个品类销售额在淘宝上整体增长了40%,规模超过了一百亿。那未来,在我们装修自己的房子的时候,是不是也很想拥有一把苏方色的椅子?
直到有一天,我们所有人可能都更喜欢麴尘、黄白游、天水碧,而不再是莫兰迪和马卡龙。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一句,所有的产品都值得加上传统色再做一遍。
(麴尘: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黄白游:图片来自全景视觉)
(天水碧)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关于文化产业,你还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现象?欢迎你在留言区,和同学们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