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中学可能要在寄宿制的学校进行了。学校考察时,我最关心的不是教学设计,升学率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而是“安全”——食品安全、住宿安全、身心安全……不管有多好的教育理念,抵不了孩子的平安。
每年都有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的问题。有阵子幼儿园、学校的用餐管理问题报道很多,后来渐少了。我只当是监管力度大了,这些机构觉悟高了。直到看到朋友孩子的作文本上莫名的有一篇关于学校食堂如何如何好的文章,一问,是他们学校老师的指定作文,而且还指定了内容——只能说好。再问,为何有这样一篇作文?说是有学生用手机拍了学校“可怜的中餐”,被家长发帖,媒体曝光之后,教育监管机关派人来查,勒令整改,要验收。那实际上有改变吗?有!不许学生带手机,不许家长用餐时间来校,当然也增加了一些新餐盘。那其他的改变呢?没有了!饭菜还是和之前一样,大部分餐盘还是用了若干年的,油乎乎,黑乎乎的。讽刺的是,朋友孩子所在的学校在2016年度还得了个主管机关发的什么奖,还有很多家长不停的打听该校周围的学区房……
我该庆幸吗?恰当的给孩子做了性教育和身心安全教育和引导,让她知道了在这方面自我保护的点。前阵子在“一条”看到有个“女童保护组织”关于“儿童性侵”的文章——87%的儿童性侵是熟人作案,而且不乏有“权威”身份的熟人。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说他们要信任老师,又要防备老师,如何在孩子们单纯美好的关系认识上撕开一个口子?
《三联生活周刊》的“霸凌”专题,也令人触目惊心。有人会不停的问:孩子们都怎么了?这些“小怪物”如何而来?他们都是被父母“养出来”的。前几日咨询单位有个饭局,酒过三巡,话就敞开说了,成年男人在笑谈着现实中“和谐”的“一夫多妻制”故事,我听到的是这些“豪门”制造出“奇葩”心理状态和婚恋观的“高富帅”和“白富美”。那些施暴的和被施暴的孩子,追过去看看所在的家庭,都会发现那些“扭曲”滋长的土壤。
写这些,不是无奈,不是“灰色”。虽有担忧,但也知道所有的困难和问题,都要正确积极的应对。所有已成父母和将成父母的人,第一,可以的话,建议学习心理学知识;第二,首先让自己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训练自己是一个用勇气和智慧人;第四,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女儿又坐在旁边跟我一起看《犯罪心理》了,我们两个嬉笑着剧中“糖浆”做的血,也紧张着受害人的命运……我回忆起她一开始跟着我一起看罪案类美剧、推理类日剧的时候,捂眼睛,害怕的样子……现在,还是有需要她捂眼睛的镜头,还是有很多我不知如何去讲的问题,但是我们还可以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