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临时起意跑到杭州玩,端午节头一晚,旅馆有端午节活动,本来想参加的,杭州的朋友打电话说一起吃饭,稍微一犹豫就跟朋友去吃饭了。去西溪公园那天正好是端午节,无常社区的居民在划龙舟,看到简陋的龙头,就没有太大的兴趣观看了,只拍了几张照片。
周围的很多朋友都是自己买粽叶,包粽子,我压根就没想着包,嫌麻烦。差不多一个月前就开始吃粽子了。现在商品极大丰富,肉粽都是从网上买的,老妈不喜欢,在市场上买回来的花生和蜜枣的,也不好吃。
按照李克富老师的说法,我过的是“节”,而不是“端午”。
由此引出的话题是如何“从有看到无”。所谓的“有”就是可见的,而“无”并不是不存在,是不可见。比如苹果落地可见,万有引力不可见;幡动可见,风动不可见!
笛卡尔躺在床上看着一个蜘蛛就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就是找到了一种理论,或者找到了那种看不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东西。
面对同样的现象,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事情,有的人完全没看到和感知到,有的人一下子就感知到,还有一些人是慢慢感知到。
我们对世界和周围场景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这是决定我们认知能力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很关键部分。
但要真正获得这种能力却很难,要有一个认知的起点:“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看不见的”。
第一,我们观察世界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对要素的感知。这屋子里有三个人,你看到了这三个人,这叫有三个要素;而这三个人之间的隐秘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但你可能看不到——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是看不到的。
第二,能够成就你认知优势的,往往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认知和感知能力。
所谓“清”,其实就是信噪比很高的一个状态。如果你的心不清,信噪比很低,你的认知能力可能就在平均线甚至平均线以下。你知道的东西再多,该知道的、值得知道的东西越少。
透过要素看到背后的趋势
要素对所有人都是透明的,谁都能看得见,但能从中看出事件的人,才是高人。
当你把要素看得越清楚的时候,事件往往就越不清楚。换句话说,你对“有”的感知越清晰,对“无”的感知就会越渺茫,甚至没有。
所以有个哲学家说:我们看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瞪着眼”看,一种是“眯着眼”看。“瞪着眼”看的是要素和细节;“眯着眼”看的是事件和整体。
所谓“坏战略”,就是“只关注要素,不关注事件;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瞪着眼看,而没有眯着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