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夏塔 来源 | 杯盏( ID:fhxwendy)
1
逛豆瓣发现了一个热门小组,叫我是如何节俭生活的。
其中,有一个91年的姑娘,毕业四年,在去年凭一己之力买下了一套苏州70平的二手房。
她说:我终于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了,以后在上海哪怕搬家累得半死,也不会感到孤独凄惨了,因为我有家。
对一个姑娘来说,一处独属于自己的房子带来的安全感,不知胜过多少锦衣华服,胜过多么优质的男人。
不要以为她是什么行业精英。毕业第一年,她工资只有3000多,工作到第四年工资也只是涨到了1.8万。这也不过是上海一名普通白领的工资而已。
房子首付是45万,她借了2万,其他钱全是靠自己工作后一点一点存下来的。
我们来看看她日常的消费习惯:
衣服、鞋子,不买当季流行,只买基本款,基本色,一年四季都可以穿搭。衣服最久的穿了8年。
包包只有两个:一个黑色、一个棕色,用坏了再买。不买coach、Gucci,只是挑选性价比高的,价钱不超过200块,一周打理一次。
护肤品买到适合自己的一个牌子后就固定下来,只有一套,用完才会买。化妆品只有一套,口红只有一只。
双十一、十二等购物节,几乎一分不花,因为知道自己并不需要那些看起来打折了但是并不那么需要的东西。
很少点外卖,喜欢自己做便当
不喜欢经常外出社交,因为很多时候只是一群人吃吃喝喝,浪费钱的同时,浪费时间,更喜欢宅在家做自己喜欢的事。
她就是这样,把很多姑娘花在衣服、包包、化妆护肤、美食上的一笔笔小钱,省下来,买到了可以安身立命的房子。
当你月薪过了几千块的时候,觉得几百块、几千块的东西总归买得起,出手也没多少犹豫,一笔又一笔,工资像小溪一样悄默声地流干净。
等年底账单一出来,你慌慌张张地查看每笔花销的来历,才发现,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那些可有可无的零零碎碎上。
假如把这些都省下来,会是一笔多么可观的收入。
这样几年下来,银行卡上的余额即便不拿来付套房子的首付,也可以用来开创一份不大的事业,够你旅行世界很多地方,够你学习几门技艺,或者出国读两年书……
而这些带给你的远远超过一次次代购、一顿顿饕餮大餐带来的短暂满足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延迟满足的概念,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节俭正是延迟满足的一种表现,为了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更专注于自己的需求,把钱花得更明白、有价值。
2
很多姑娘要说了:女孩应该对自己好点,不应该过得抠抠搜搜。
秉持着这一信条,她们从来不吝啬对自己的脸面,衣着方面的投资。
她们提起各大品牌来如数家珍,甚至内心鄙视那些背着淘宝200块钱买来的包,素面朝天的姑娘。
很多时候,女人们的聚会也往往成为心照不宣的竞技场。
在大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热衷小资生活的二嫂朱丽和在美国生活的大嫂吴非在穿戴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差异最鲜明的一幕是老二两口子去机场接大哥一家回国,朱丽本着不能掉价的心思从头到脚,穿戴一身名牌,可谓盛装打扮。
而从美国回来的大嫂吴非却一身轻松随意打扮,头发也是随便绑了一个马尾,清汤素面。
吴非无意与朱丽一比高下,也不计较所谓的排场,两人放到一起却高下立判。
朱丽的一身隆重繁琐,美则美矣,但很多观众更喜欢吴非的朴素简约。
这不是审美的倒退,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在发展中社会,大家仍在你追我赶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越是卯足了劲够到的漂亮好东西,越想要给外人看看,以此获得一丝优越感。
而在普遍富裕的社会,该有的东西大家都有,也就没了那份比较的心思。
“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对服装曾有这样一番理解:服装本来的功能是突出穿衣的人,通过简单优质的服装,表现穿衣人的魅力,看起来平淡,却让我们感到这个人本身生活的充实和富裕。
以此推及到其他。物品只是满足实用需求的必需品,而商家却赋予了它们过多的内容来匹配高昂的定价,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品味,不惜花大价钱去购买一个很简单的物件。
剧中的朱丽有一对价格不菲的咖啡杯,只在招待客人的时候用用,平时自己也舍不得拿出来,有一次却碰巧被公公打碎了,一向温言软语的她忍不住破口大骂。
那会她痛心疾首的样子一点也不像拥有得起这只杯子的人。
同样的,拿一个月工资去买只手机,几个月工资攒一只包包,出去玩都没法全意全意了,手机怕丢了,包包怕蹭着,身为主人的你反倒被它们所操控。
那些对你来说是奢侈品的东西,你可能买得起,却无法随心所欲地为我所用。
不是拎上一只上万块的包就跟挤在地铁同一个车厢里的女孩不一样了。你永远无法靠任何物件拔高你的层次。
所以,背一只200块的淘宝包出门不丢人,穿一身过时的衣服也没什么可羞愧,素面朝天就很好,你大可以节省下来,把钱花在更需要的地方。
回归原本,衣服是避体的,包包是装东西的,物质的归物质,精神的归精神。
3
相比大街上穿一身当季新品的姑娘,我更青睐那些衣着干净整洁,会把衬衣、裤子熨烫平整的姑娘。
在后者身上,我们能看到对物品的那份珍视。
节俭让人更懂得惜物。
看娱乐新闻的人都知道嫁入豪门的小S有一只用了十年的包,如影随形地陪着她走过很多地方,简直风雨无阻。
大S都看不下去跟老公吐槽,“没想到这个包她用了这么多年还在用,都快成为一个破烂了”。很多网友也都嫌弃她的包,问她到底要用到什么时候?
在小S录制的一期综艺节目里,她对此作了回应。她说,那个包被她用了十年,她觉得它充满了感情、人性、生命、灵魂。她的回答带点戏谑,却也很真诚。
一个陪伴她十年的包,装过的东西、陪她出席的场合早已数不清了,她与它之间存储了太多共同的记忆,对她来说,那就是一只有故事、有灵魂的包。
以至于,包包破旧到不得不换了,她在弗洛伦萨的集市上,看到了一款与自己的包类似的,“肩带够宽、大小合适、有拉链”的包,随即花了79欧买下。
物品本无灵性,所谓的品牌内涵也不过是外在附加,是人在日复一日地使用中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赋予它独特的个性和价值。
当你把一件衣服穿了几年后,它早已陈旧过时,你反倒越来越喜欢穿它,因为穿上它,总觉得更自在、更像自己。它给予你的应对任何场合的定力,胜过任何奢侈品。
“物尽其用”远远胜过“喜新厌旧”。
4
作家庆山曾写到:当心能够平衡和完整时,人只需要少而珍贵的东西。不会无故囤积,也不会失去内心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日常真正所需的东西很少,过多的耗费无非是用来填补心理的需求。我们试图通过消费来缓解我们的身份焦虑和不安,用品牌象征来升华自我。
但其实,我们永远无法靠物质来助长自身。
否则,为什么新买的东西很快热情就褪去了,总觉得有人比你更新潮,更有品味,而你的欲望总也填不满。而超出能力范围的过度消费有时会让你用尊严,甚至生命来买单。
前法国司法部长、《法兰西病》一书的作者阿兰·佩雷菲特曾有精道的言词:“物质使人物质,精神使人精神。我最好的祈祷乃是每日一早的晨读,直奔桌前,品味人类之书……。”
当你花费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在物上,势必减少了对内在的关照。
比起用物来填满自己,洁净和清减更能照见自己。
消除物质的欲念后,你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地回归到自我和生活本身。生活的线条也变得清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再盲目和混沌。
节俭生活的目的正在于此,它追求的不是财富的一个数字,而是成为一个有意识的生活者,而不是无意识的消费者。
它让你过得更轻盈自在。
作者简介/夏塔,90后军嫂,热爱文字和电影的家庭主妇,想和你一起探讨如何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公众号:杯盏( ID:fhxwe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