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平地客观地衡量顶级私校与优秀公校从而做出理性的决定是很多家长一直以来的需求。很多机构与人员一直迫切地要给出答案。但由于他们的所处的立场以及说理手段的缺乏,他们给出的答案一直以来似乎很难说服家长们。而我本人向来是三缄其口,避免去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个人的选择。尊重别人的选择,就如同尊重别人的财务状况与政治立场等隐私一般。
我本人来到留学移民北美已有近二十年。自己家的两个学龄儿童经历过inner city 的普通公校,“富人区”优质公校,公校特殊项目(艺术项目或天才班),和所谓的本地两家“顶私”。正是此原因,似乎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经常有朋友要我帮助面临这个是公还是私的抉择。我似乎无法逃避这样一个无所不在的问题。那么我就来一个尝试,就用三个简单的话题粗略地谈一谈,且为之命题为“用良心与理性浅谈优秀公校与顶级私校”。因为教育的机理是复杂的,我们并不能给出,也不需要一个整齐划一公校私校孰优孰劣的定论。
我想我的论点适用于大多英语国家。只不过每个国家的称呼不同罢了。如美国把优质公校叫磁校,英国称之为grammar school。而英语世界的顶级私校的概念大体都起源于英国。国内的朋友说我的论点也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国内。还是大家自己用自己内心的那杆秤做好最终的判断吧。
(一) 澄清私校与公校的使命
有顾问说过顶级私校培养的是领袖精英,公校培养的是有公民意识的普通劳动者。我觉得这是一个认识上很大的误区。
我看公校比私校培养出的领袖精英可能更多一些。就举政治界当例子,布什家族和肯尼迪家族这样的必然都是顶级私校毕业。他们的家族对他们的影响肯定超过私校对他们的影响。但里根,克林顿,尼克松,福特,卡特等等都是公立学校毕业。当然更伟大的林肯受的学校教育更是非常有限的。再以科技界为例,比尔盖茨母亲是公校老师还是把他送入了私校。而乔布斯则是一家比较好的公校毕业。
顶私培养出的普通劳动者也不在少数。很多顶私学生不得不面对谋生的压力。比如我所知道很多顶级私校的教工都是本校的毕业生。所不要去了顶私,因为孩子只是喜欢当一个普通劳动者而懊恼伤心。有一次,我见个西人家长和女儿说,我送你上私校你只想当个药剂师,你是不是思想出毛病了?怎么让我对你的投资打水漂?真是颇让人哭笑不得。家长送孩子去私校,是应当为孩子打开个更多扇门的可能性,而不是去关闭他们的兴趣与理想之门。你难道因为自己交了学费就可以劫持孩子的选择?
这个相对公平的西方社会里,大多数人实现阶层的上升都必须接受社会的考验。而进入特权阶层的手段也许不存在,如果存在也不一定是靠买卖得到的,即使能买到也不是三万到五万的学费可以得到的。在这贵族精英已经成沦为贬义词的时代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里,谁可以成为领袖还真不好说。高开可以低走,低开未必不能高走。我甚至相信高走往往需要低开,要有不同类型的体验。科技新贵,草根艺术家,未必比准备继承old money的new boy要差。
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看清社会,以情理对待孩子,读懂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要有品质有理想,懂得珍惜自己生命机会。这样的耳濡目染远远要超过私校与公校的选择。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顶私在这些方面启发与引导工作做得很多,特别是寄宿学校。很多的assembly 和guest speaker都在帮助学校做这件事情。相比之下,公校在这方面做得很少很少。但还是有很多公校生还是由于家庭教育或自己的缘故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做为做决定的个体,必须根据自己需求和成长轨迹做出自己具体情况的判断。而每个灵魂都有不同的觉醒的时刻。而被生活或自己唤醒的灵魂,往往是比被别人唤醒更为觉醒。
(二) 教育的需求与学校的选择
在我的教育理想里,每个孩子可以在灵魂上被滋润,精神上受到鼓舞,人格塑造方面有榜样,学业上有足够适当的挑战,兴趣上有足够时间空间的自由与资源上的满足。
顶私由于可以收取学费,接受捐赠,一定的自由度挑选学生,更大的自由度挑选剔除教职员工,可以更大程度上自己特色的育人理念,有更结构化与引导性的教学风格,从而可以成为更有历史传承与校友凝聚力的名校。好的学校就是一个文化的存在。而每个毕业生就是这个文化的承载者。由此产生的吸引力也就是私校应有的吸引力。上私校是一个文化的选择,而非功利的选择。所以,理性选择同一间私校的家庭与孩子必然有一定类似性,同伴的正面的影响与负面影响是不可忽略的,联系在一起的。如英国的伊顿公学就是近600年的骑士精神的传扬者。学校无数多的榜样和文化理念是学生的财富也是国家的财富。而那个地方并不是一个舒服的所在。孩子们必须接受各种严酷的考验。再举一个例子,加拿大多伦多的 St. Michael’s College School就以用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来培养硬汉而著称,培养出众多的职业冰球与橄榄球运动员。这个学校的传统就可以上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当然同时这也就是体育事件导致的一些丑闻的起由。我们也相信这个学校定会浴火重生,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
由于篇幅,我们不能列举太多例子。但由于私校的特点,选择私校特别是门学问,他们的教育理念差别太大。如果不能很好地匹配,并不能得到期待的理想的效果。从这点上,寻找学校就是match making的过程。你要寻找你的归属地。所以选择私校一定要从理解自己的特点和思路开始,然后开始深入地了解学校的特点。在申请过程中要在体现这两个了解之后,要讲出这个匹配的故事和可能的美好前景。
我们也不能排除公校也有一定的个性,一定的选择范围。但在这点上是无法与私校相比的。优质公校的申请准备更多是成绩和能力的展示。目的性强一些,而文化性就强调的相对少一些。这也是公校的出生与使命所决定的。而正是这种文化性和私校本身的付费特点,造就了私校比较强的认同感与凝聚力。我想这才该是选择私校的原因。
这里插一点,大陆的学校由于普遍升学的目的和其他原因,特别是私校的办学时间并不长,学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就差很多。这点也在PISA的数据里得到了确认(http://www.compareyourcountry.org/pisa/country/CHN?lg=en )。中国国际化学校的文化建设与积累依然任重道远。
(三)私校生和公校生各自的应对策略
顶级私校比起普通公校在培养学术的硬指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顶私有着更aggressive的学术要求,也要更有力的措施,如老师的帮助与严格的考试去实现这些学术要求。当然这种优势有可能限制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空间。
而这种学术上优势由于父母的跟进,补习班的给力下,比起优质公校并无很大的优势。只不过这种追赶大多也是依靠家长配置的补习机构和教练等私立资源完成的。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比较也不公平,这种优秀的公校是大比列的选拔出来的。孩子的成功已经倾注了家长与补习学校的心血。学校不能领取全部的credit。
但那么顶私比起优质公校的优势就只是停留在了这种文化的熏陶,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软能力以及资源方面。我相信真正懂得教育的家庭正是为此而选择理想私校的。我想指出的,在这样竞争激励的社会,这种老牌的文化传承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两眼不闻窗外事,硬的学术能力也是相当重要。
而优质公校的孩子的建议,则是孩子们更需要懂得创造和获取一些难能可贵的软能力锻炼机会。读书,通过非营利机构实践与寻找导师等等都是可行的方式。幸运的是这些机会越来越多。
现实的情况是在焦虑与迫切的时代,无论优质公校与顶私都无法满足家长的需要。而保持镇静,做更好的自己,就是对所有人最好的建议。
结语
既然认清了公私校,选择就不会太纠结。最后用我自己在朋友圈几天前的几句话结尾吧:
没有什么学校可以代替努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没有什么可以代替优秀的家庭教养。没有什么可以代替对生命和机会的珍惜。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经常愧疚不能给孩子提供别人一样的机会。其实给得越多越不懂得珍惜。让孩子珍惜能得到的机会比给什么机会都重要。。读书,干活,吃苦,实践,好过一切培训班。这些并不要多少钱。
环境与机会永远只是一方面,肥沃的土地上的众生更均匀茂盛,而贫瘠的土地上的生命更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