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副教授辅导女儿作业的视频走红,吐槽女儿不如自己,并说“认命“不等于“躺平”。不禁让人联想到北大凭脱口秀出圈的李雪琴和她的“躺平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全部,更不是绝对的!当家长们逼迫自己的孩子们接受各种培训补习时,他们愿意学便好,如果不愿学的孩子便会产生逆反心理,做父母的更不能把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身上。
说到教育要从基础抓起,主要是从小刻意的去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也许父母的学习行为,对自己孩子产生一种无形的推动力。说到自己的女儿在幼儿同她玩耍时,我便刻意教她用铅笔画圆圈,并用毛笔在圆圈上涂抺山葡萄的色泽与造型。后来女儿上了幼儿园,主动叫着要学画画,并在培训的油画、动漫画的描绘方面非常上心。这方面也促进女儿养成细节的观察能力,从而也开发了左右脑的思维状态。在心性上,我们也从不骄纵于她。
要让女儿明白,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去学处理并解决问题,这样是想让女儿养成一种自立的独立思想意识。后来女儿上高中,我调到外地工作,也无瑕顾及于她。现在她读大学了,通过她的辅导员反馈消息,知道学习还蛮有上进心,还能获得奖学金,这就让我感到很欣慰了。我不求女儿成为非常优秀的学霸,但也不希望学习成为一种负累。对于她自身而言,更应唤醒的是对学习的自我提升意愿。
没有哪个父母甘心自己的孩子平庸,但这却是现实。我只想让自己的女儿生活得快乐些,我们也不愿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也许我们把这种焦虑情绪施放在孩子身上,她也会把这种情绪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施放出来。有如我经常在梦中等候转车、应付考场的情景,看来这些都是心底潜意识的焦虑后遗症。而现今的我在若干年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才渐渐明白生活的本质,是从自觉的学习意愿开始的。
北大教授丁延庆小时候被称“神童”,6岁就能背下整本新华字典,本科就读于北大,后进入哥大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北大博导、副教授。而丁教授的夫人,也同样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丁教授在给女儿辅导学习时痛心疾首的过程,让他认识到学渣女儿与曾经的他们那个学霸起跑线越走越偏了。所以对于为人父母的自己来说,只能躺平认命了。
从现今流行的“躺平学”来看,与丧文化、佛系的一大不同是:不只是以“三和大神”为代表的底层青年在“躺平”,很多身处一二线城市、传统意义上的青年精英,也在成为“躺平学”的信奉者。有一部分人成了精英版的“三和大神”。不追求稳定工作,偶尔的工作也只是为了维持比较低欲望的生活,大部分的时间“家里蹲”,基本上丧失了对外界所定义的成功的追求,也丧失了奋斗的欲望。
北大新闻系的李雪琴因脱口秀而走红,后来考上了纽约大学研究生,在当时的观众们认为她是低学历。当她被问到觉得“躺平”这个姿势是年轻人的正确选择吗,李雪琴则回答说,她觉得选择没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只看你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我愿意,你就管不着我。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作主,别人是无法左右的。
纵观现在社会上的“躺平”现象,并不见得是完全复刻“三和大神”,他们对物质仍有一定的要求、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们放弃了更光鲜亮丽的成功,而自愿选择更安逸、也可能更平庸的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之后,停滞不前或是已经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因为社会资源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人们只能通过竞争来获取属于自己的更多资源。
躺平与丧文化、佛系等分享着同一个原因,也是我们平时常常讨论的——它不只是青年心态的问题,而是现今社会结构的一种自然性结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