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辛苦,只有读过书的人才知道。这里说的读书当然是朗读了。读古书的辛苦,说是十倍百倍于读寻常书可说一点也不为过的。个人上古代文学作品选课时,苦读之心几丝尚存,寻了个笨法子,将重点课文读了以录音机录之而时听。这里需要说明,个人的声音么,个人头次录音,录完以后听了自己的声音真正是几欲昏倒啊。太震撼了,所以,虽然在古文课前已经用过多次自制重点单学习法,但都恭请老娘录制,自身从未敢一试。无他,怕自己听了想吐哇。结果,结果录制经验丰富的老娘一上场便败下阵来,无他,要知道这门课的课文是按历史顺序排下来的,一上来先是诗经、尚书、左传等国之重器,尤难对付的是楚辞这样的妖孽,翻开一看,不认识,何物不认识,答字。于是个人只得毅然决然的接过录音的重担。不是别的,实在没办法了。印象中当初录楚辞的时候最痛苦,读的那叫一个诘倨骜牙,这还不算什么,尤其辛苦的,在读前要做大量的功课,还比如楚辞,有时一句话看下来一个字都不认识,怎么办,查吧,于是查啊查,读下来十秒的一句话可能要查五分钟,串五分钟,才能开读。所以说可不要以为录有声书是拿起来就读的,如果没有一定的朗读经验,对文章内容不熟,读错字,断错词,时快时慢,不会调息导致读一段时间就缺氧的几欲昏倒,控制不好口水把吞唾之声也录进去的,林林总总,问题不一。虽然说问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不过的确录个书能遇到好多好多问题。
好了,拜现在的网络电台之多所赐,个人到现在也下过,听过不少真人朗读了。读的好的,真难得,读的坏的,真挺多。还有坑爹的拿语音软件合成品冒充的,那个,同学,你的声音有这么恐怖么,好吧,那我就对自己的声音有信心了。
要说到题目中说到的白先生,自己读的是极好的,个人从N年前,印象中还有G宝盘(有人知道这货吗,这东东真算是俺电子书积累的第一桶书呵)的时候就开始下他读的各种书,当时还以为是位专业播音员来的,这几年又在新浪共享、微盘上不断屯货,直到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他的微博才知道,这位老人家(大误!)原来不是专业播音员,只能算是业余发烧友,当然,是业余的非常专业的,光看看他读过的那些书已经能充分证明这一点,说实话,你现在立马请到个*视主持,一哥一姐级的,给他本古书读,也能给他难翻在地。具体难点已经
在上面说过,不必多说。话说如此专业、艰难、尤其是枯燥(对于爱书人此事可能有一定趣味性,但在知名度上绝不会比段子手高)的事情,此君居然能坚持多年,一直在办,实属罕见,写到这里就要来点忍不住点赞神马的了哈。打住,打住,每天工作中写软文都多到想吐了,写个博写着写着又到工作的老路上去了。赶紧找点废话来说。
或谓听书有何益者?如果找真事儿的话那就得从自己身上说(无他,这年头俺认识的看书又听书的人太少了,我知道恐龙在自然博物馆,但我不知道看书听书的人在哪),我年轻的时候,咳咳,有一阵子重度迷信辜鸿铭的学习方法,引文:辜鸿铭深厚的西方素养极得益于童年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的经历。他后来在北京大学教英诗时,有学生向他请教掌握西方的妙法,他答曰:“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辜鸿铭曾说:“今人读英文十年,开目仅能阅报,伸纸仅能修函,皆由幼年读一猫一狗之式教科书,是以终其身只有小成。”他主张“中国私塾教授法,以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尤须背诵如流水也。”
好了,于是个人看了就开始努力去背经典了,按照大师说的,别管懂不懂,先背下来,然后慢慢理解,像蒙童读书一样,汗个。
当然,那时还是拔号上网,也没那么多资源,下了论语、老子、大学的音频就开始傻听愣背了。不是不想背十三经哇,实在是知道自己吃几碗稀饭,在俺眼里,庄子那样的,已经算大部头了好不。至今回忆起当初那段犯二(此状态在俺身上一直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日子,都觉得惨啊惨。印象那个音频是某音像出版社弄的,每段文的开头都要听一篇广告还算轻的,最恶心的是配乐啊配乐,老子最好,没配乐,干听干货(后来证明是高仿的)。论语几个文件全配了古乐啊古乐,不知是笛是箫的一直从头吹到尾啊吹啊吹啊吹,个人推断是箫,因为配乐那叫一个如泣如诉哇,岂止是舞幽壑之潜蛟,就连俺听了都想掀桌啊一百遍啊一百遍。做为一个正常人,我可以听一本书一百遍啊一百遍(事实上到现在光老子个人就听了五百遍都不止了),但听一首歌?!不要说一百遍,几十遍怕就要^%$#@*,详情请参考这些年火过的忐忑、江南STYLE、小苹果,诸君感受如何?可是,可是,严酷的现实是你还要忍着,继续听着,因为就这一个版本么,奈何奈何,好了,于是俺就一直忍住不吐,用古代陈安之、成功学大师孟子的天降斯人那一套骗自己,话说孟子他老人家自己苦没少吃,罪没少受,也没成功,虽说落了个不少的身后名吧,但和生前一杯酒的现世浮华相比,个人还真分不出孰弱孰强来。(详情隆重推荐俺偶像熊逸大人的孟子他说)于是俺就冬日瑟索在寒风中,边等车边咬牙听论语,夏天暴晒在北京而非托斯卡纳艳阳下边等车边咬牙听论语,背了一大番小人如何如何可厌的道理,从孔子他老人家这里深入的学习了如何高大上的贬损小人而不带一个脏字,并且从孔子他老人家的生平中小心眼的估算是不是他老人家一辈子遇到的小人太多以至到处碰壁,所以才积累了这么多对小人斗争的经验咳。当然了,个人还是偏好老子比较多,所以在前几年发现老子帛书版后那个刺激受的,真是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好了,不过好在有之前知道列子是伪书时那碗酒垫底,才一直坚强着没倒下。可扯回主题说所谓的背经典有用么,按照俺不走正常路的风格先从负面说吧,如果你只是一味死背,不理解不学习,那背的再熟,也一辈子背不懂,用不上。比如下面这段:含德之厚⑴,比于赤子⑵。毒虫不螫⑶,猛兽不据⑷,攫鸟不搏⑸。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⑹,精之至也⑺。终日号而不嗄⑻,和之至也⑼。知(精)和曰"常"⑽,知常曰"明"⑾,益生曰祥⑿,心使气曰强⒀。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⒁。个人认为这段话的饶舌程度能让相声演员练基本功了,而且说实话,到现在俺对这段都似懂非懂,当然了,后来事实也证明,这段被篡改过的。
说了坏的再说好的,我的偶像王阳明说的好,要知行合一么,个人东鳞西爪的背下局部经典之后,他们就基本在俺大脑中沉淀下来了,因为这种东东日常基本无用,但有事的时候就能显出他们与从不同了,详见俺前面写的来自星星的你,这种情景不是一次两次,经常是在遇到某事时脑子里忽然天外来音的冒出一句两句,让你觉得有如奇迹,这就是所谓闲了置,忙了用之理么。老人说书读多了,自然明白事理。余以为不然,只有知行合一才是正理,小孩子在学校里读一万句经典,没有接触过社会,总是不知道世间险恶,人情冷暖的,知不足道,只有知与行相统,方可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