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期间,各类应酬比较多,但妻子主张看一看《夺冠》电影。从今年国庆期间几个电影票房排名情况看,《夺冠》的票房低于《我和我的家乡》,同时看完这两部电影后,我还是要为《夺冠》点赞。
一、有种陈可辛味道
《夺冠》又称《中国女排》,主要描写中囯女排三次比赛情节,郎平是主角。有人说,《夺冠》前半部分拍的好,传递老女排的拼搏精神,能激励人的斗志,郎平女儿白浪演郎平也非常出色。我深有同感,不过对整部影片的观感,依然有股陈可辛味道。这种观感起源于1996年陈可辛拍摄的《甜蜜蜜》,这是部爱情电影,观影历史20多年,后来又看了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等电影,如今再看陈可辛的《夺冠》,这种陈可辛味道让人有种喝杯心灵鸡汤的愉悦,又有点可供回味的悠长。
香港导演陈可辛今年已经58岁,从拍《中国合伙人》到如今的《夺冠》,似乎不完全是宣扬纯粹的主旋律,但从人性角度解读一种精神是成功的,至少能让大多数人乐于接受。这种电影风格我姑且称之为陈可辛味道。
二、传递女排精神
《夺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了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代表了中国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无数中华儿女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自立自强。回想当年观看女排比赛的场景,总让我热血沸腾而又激情澎湃。
时光流逝,岁月流转,女排精神没有过时。观看《夺冠》后,依然激起我们内心奋斗的激情。
记得电影中黄渤给那些虽已是国家队的一员,但仍旧找不到打球动力的队员们说了这样一段直戳人心的话。黄渤指着漳州训练场的墙壁说:
“看到没有,这个墙上每一个球印,就是以前那些老女排一个球一个球给凿出来的。
那时候我们打球是什么都没有,但我们心里面有这个。
现在你们什么都有了,但是不是有时候这个找不到了。”
这个是什么?电影里没有说,我想就是为国争光、为胜利而战的顽强拼搏精神。
人活着不能只有钱,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某种意义上讲,人活一口气,精神的力量要大于物质。
对于我们生活在70年代的人来讲,女排精神鼓舞了我们、激励着我们、感动着我们,如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女排精神依然给我们无穷的力量。
中国女排五连冠,靠的不是运气,靠的是实力和超越常人的日复一日苦练与付出。
当一米八四的郎平被袁伟民教练特招进国家队后,由于负重轻,教练一直没有让郎平碰球。她一直认为只有更努力,才能摸得到球。
“我18岁就进了国家队,别人都以为我多顺,却不知道我练的有多苦。
老队员技术都比我强,除了能比别人吃苦我还能干嘛?
可在这儿,每个人都能吃苦,我连这个也赢不了别人。”
这是年轻时的郎平。
当郎平发现连努力自己也比不过别人时,心中不是放弃,而是凭着那股倔强,在一堆的拼命三郎里,硬硬把自己练成了“铁榔头”。
女排姑娘们每日的苦练死磕,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才练出了下意识的正确动作。
三、老女排团队的励志人生
老女排教练、队员的人生故事就是一部精彩的励志剧。片中的主角郎平从前女排冠军队主力队员如今成长为世界级排球职业教练,在中国女排低谷时挽狂澜于既倒,带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巅峰。2016年8月21日,郎平以主教练身份率领中国女排以总比分3:1(19:25,25:17,25:22,25:23)战胜塞尔维亚队,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郎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率领中国女排获得女排世界杯冠军。郎平晚年再婚,女儿饰演自己演出《夺冠》中的自己大获成功,可谓人生赢家。
女排主教练袁伟民同志升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受组织重用并安享晚年。助理教练陈忠和后来任女排主教练,取得辉煌战绩,后任福建体育局副局长。
电影中促使郎平痛下决心回国效力、58岁离世的少将陈招娣同志是原女排主力队员,也是第一位体育界女将军。
女排队长孙晋芳后任江苏体育局副局长、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原女排队长张蓉芳后任四川体委副主任、国家体总排球管理中心原副主任等。
不用一一罗列,老女排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影响了她们自己,也激励她们不断奋发有为、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