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当我们置身于城市各种设施与活动中,比如咖啡厅、餐馆、公园、图书馆,我们是否有想到这些场景与我们生活又有怎样意义,而它们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出现,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又赋予城市生活何种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今天推荐的是美国新芝加哥学派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著作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

关于场景理论的产生,书中的中文版序言中如此介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催生”了场景理论。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开始崛起,后工业阶段特征日益明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这一阶段。

工业时代的学者们更多把城市看作是作为地点的生产意义,而后工业时代的学者们可能更多的把城市看作关于地点的美学意义,涉及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意涵。与生产意义相对应的更多的是工业园区,与文化意义对应的更多是空间体验。

《场景》一书主要致力于诠释:场景是什么、它在哪里及其为什么重要。书中认为场景有以下几重意义:一种用法强调了对特定活动的共同兴趣,如“爵士场景”、“登山场景”和“选美比赛场景”——放在中国可以类比“广场舞场景”“美食节场景”;另一种强调了特定地点的特质,典型的社区或城市。

而书中主要讨论的是第三重意义——某个地点的美学意义。比如时尚人士正在顶尖的高档餐厅为博物馆或电影的开幕式做准备——一种充满迷人魅力的场景;又或者公园中身穿蓝色牛仔裤的一家人正在为烧烤准备野餐桌——一种其乐融融的的邻家场景。

这些场景的意义可以被我们轻易捕捉,而我们也完全可以通过场景的打造来协调人的行为。比如在高级的音乐剧场,尽管人们来自不同地区,但同样尊崇于同一种行为规范,这不仅仅剧场内部场景导向,室外及外部周围都是一个整体,从服务员的移动到建筑的设计,从附近的餐厅乃至具体到音乐家的姿势。“优雅的遵循既定的形式,精致而迷人”。这些信息或者说是咒语,融于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街道和社区中传递。这些使场景打造变为可能。

场景另外一个特征是,美学直觉加上有由欲望转化而来的活动和舒适感,使我们能够清楚地分辨不同场景同时,场景被描述的越明确,其影响力越强大

场景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影响,比如当我们周边的场景变得更明确的时候,欲望和偏好就更容易被嵌入各种日常决策的中心。这是场景对住宅的影响,成绩成为定义我们居住社区构成的强有力因素。

另外,尤其是那些有更多选择的、自我表达的、越轨的、迷人维度的场景,也为经济创新提供了关键的刺激作用。

在美国社会中,场景所关联到的美学、文化、生活方式和消费等方面,就每一个方面而言,其本身的权利就是政治议题,这是场景对政治的影响。

作者将一个场景进行了三个利害相关的、综合的价值分类: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真实性是关于场景中“哪个是真实的你”,戏剧性是场景关于“你怎样去表现”,合法性是指场景中对各种行为孰是孰非的判定方式。

在这三个类别下,作者列举场景的十五个维度:

1.戏剧性:时尚,睦邻,正式(礼节),爱炫,越轨;

2.真实性:本土性,族群,国家,企业,理想主义;

3.合法性:传统主义,领袖魅力,功利主义,平等主义,自我表达。

这里不去一一讨论。每个特定的场景都可以在这15个子维度上被给予不同的权重,使研究者能够对某一场景进行定量分析,并在同一参考系中对比不同的场景。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让我们去分析我们所处场景的特征。

以上内容是《场景》前两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本书的理论方法的阐释。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情,所以后面内容也不详细介绍。但本书所提出的场景理论以及相应分析方法论对于我们还是有着巨大积极性作用。在译者序中,译者认为,对于中国城市发展来说,场景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第二,有助于理解拉动城市文化消费机理;

第三,有助于打造创意城市的环境氛围;

第四,有助于引导城市公众行为;

第五,有助于做到舒适物与美好生活需求的精准匹配。

“城市更新”是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也能清晰看见,我们所在城市也在经历一系列改建工作。

第一种就是城市闲置用地的开发,比如旧厂房改造(一般就是各种园区),乡村用地的盘活(农旅开发),还有一种就是老城区的改造,重新定义板块功能。还有些很小的,比如旧小区翻新,城市绿化工程、亮化工程,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属于场景打造的内容。

然后就会发现,很多城市改造缺乏长远、精准的规划理念。

我们会发现大多老旧工业厂房的改造产业园区。空间环境中加点雕塑,做些墙绘,便成了文化创意园。业态上,相关一些餐饮休闲配套,即完成了整个消费链。这些行为既未充分挖掘场景内人的需求,也未对考虑对板块长远影响。

再比如,街道社区这些基层建设,各类公共设施仍仅限于满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缺乏对年轻人的考虑,或者说社区服务缺乏更精准的人群描述,所以最终停留在最基本民生服务。

除了城市规划外,城市商业同样也存在“场景”粗线条打造现状。城市中心商业的存量过剩使得商业呈衰退趋势。运营者通常采用的策略是进行“消费场景”的升级,试图通过“网红打卡点”的设置进行流量引入。或者通过各类营销型活动试图拉动人气。这种方式存在不足是,无论是装置设施还是各类活动,都缺乏明确的主题,使该“消费场景”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场景》一书中的“场景理论”,与我国现实社会状况并不完全匹配,但其研究视角无论对城市整体宏观的规划发展,还是单一公共空间的改造升级,都具有相当的启发作用。城市品质不是城市繁荣之后的结果,而是为城市制造繁荣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