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养了只鹦鹉,经常“咳嗽”,便带它去治疗。却发现鹦鹉是平时学主人咳嗽而已,原来真正“有病”的却是主人自己。这则有趣的小故事引发了我的思索:为什么主人会先想到是鸟的“过错”,而对自身的毛病无所察觉?凡事该如何正视“谁之过”这个问题。
推而广之,我们平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每当事情弄糟时,大都会想到“这是别人的过错”,“我怎么会错呢?”却很少人坦率承认:“这是我的错!”中国有古训:“静坐常思已之过”、“责人不如责已”!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一个人面部有污点,常常自己不能发觉;倒是别人脸上的污点,却能一下子就看得非常清楚。后 来 人们发明了镜子,才初步“纠正”了这种“偏见”。唐朝的代宗皇帝,有几句很好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我们多数人凡事先追究别人而先不察自身,正是因为身边或心中缺少一面光明正义的“小镜子”。这种惯性的思维是人性普遍的弱点。也是引发矛盾和失败的根源之一。
楚霸王项羽身败乌江,“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只会悲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他忘了正是自己一贯沽名钓誉,在鸿门宴上放掉了自己的劲敌刘邦,而后又刚愎自用,连唯一的谋士范曾的忠告也不听,才造成了兵败身死的下场。反之,如果他能像刘邦那些察纳雅言、集思广益,加上自己的雄韬武略,何愁霸业不成。这就是凡事不责已,反责于人的历史教训。相反,史上凡能责己之过,善于重用进谏忠言的人,无不从中受益:齐威王勇于责已,听从邹忌讽谏而“战胜于朝廷”:楚庄王放下自己的架子,采纳谋士伍参的计谋而打败了强大的晋国军队,报了“城濮之战”遭败的国仇;国力薄弱的刘备,信任诸葛亮,“三顾频繁天下计”而成就了蜀汉帝业。唐太宗纳魏征忠谏而营造了“贞观之治”的光辉业绩。
从小方面而言。也有则小故事:有两个家庭,一个老是争吵不休,另一家则十分和睦。别人问起来,前者回答:因为我们一家都是“好人。”遇到问题,我没错,都是别人的错。后者答:我们一家都是“坏人”,遇到问题,都是“我的错”。我们平时工作、学习时,和同道们发生点矛盾,也许在所难免。当们总认为是别人不对的时候,是不是该联系那则主人和鹦鹉的故事,换种角度考虑问题了?
正视自己,树起心中的镜子,凡事先察已身,那么,自己可以减少过失。发现已之过后,“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必能获得一种精彩出色的人生。
orts_&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