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作家很多,但是,真要排出个前后来,古代的我会留给苏轼,而现代的第一一定会留给她——张爱玲!
张爱玲,望门之后。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大女儿,母亲黄素琼是清末水师提督家的千金小姐。张爱玲也说长大后的她依然清晰的记得,她的爷爷给她教背唐诗的情形:一个拖着长辫子的老人,躺在躺椅上,正堂上挂着孔子的画像,她背着双手大声背着不知何意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但是,老人却听的老泪纵横。这样的家族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张爱玲深厚的文学素养。
但是,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幸福,她的父亲和母亲性格格格不入,她的父亲是典型的遗老遗少思想的维护者,她的母亲却是受到了进步思潮的影响。所以两人经常争吵不断。终于在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和姑姑一起远赴欧洲,而她的父亲又给她娶了个后妈。后妈对张爱玲百般虐待,张爱玲也进行了反抗。那段时间用张爱玲自己的话来说,就像继母给她经常穿的那件猪肝红的衣服一样,常年都是洗不净的感觉。
人们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显而易见,张爱玲属于后者。家庭出身的高贵,家教的严格,一方面造就了博学,清高,孤傲的张爱玲;另一方面父母的争吵,父爱的缺失,家道的没落又造就了敏感,自卑,孤僻的张爱玲。
所以,人们称张爱玲是临水照花人。是呵,她多么像那水边的水仙花,顾影自怜,终其一生,孤独落寞。
张爱玲才华出众,六七岁就开始写小说。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除了发展我的天才,我别无生存的目标。”不知道张爱玲写小说是出于对写作的热爱,还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但是,不管怎样,我们感谢她,她用她写的那些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窗户,并且用细腻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小说写法的另一种可能。
刚开始喜欢张爱玲的小说是因为内容。情节的引人:《心经》里面那个喜欢自己父亲的女子;《倾城之恋》里面白流苏和范柳原那被一座城池毁灭而成全的爱情;《沉香屑第一炉香》里蔚龙的悲惨命运;《半生缘》中曼桢的无奈;《金锁记》里曹七巧的悲剧。故事都是简单平常的故事,都是最下层的人们的故事,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甚至有些琐碎。但是,经她讲来,却总是不经意的撩拨人的心弦,让人感叹,让人心动,更让人神伤。这样的张爱玲是别人学不来的,那样动人而细腻的描述,就像金丝绒屏风上绣上的那只凤凰,就像黄昏中那个苍凉的手势,你怎么做都透着一股子矫情,而只有张爱玲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张爱玲的文字是孤独的,纵观她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呢?家人的疏离,朋友的了了,爱人的背叛,晚年的潦倒,一切都是悲剧的缩影。唯如此,她更渴望爱,更珍惜爱。不然她怎么会在母亲回来后又迫切回到母亲身边?不然她在母亲拒绝扶养弟弟后看着弟弟的背影,似乎能看出眼泪来?不然她怎么会在胡兰成背叛自己后,还会给胡兰成三千元的分手费?一切都是因为爱,一切都是因为珍惜!人们评价庄子“眼极冷,心极热。”其实,张爱玲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呢?也许,她的那种与世疏离,冷漠的状态是她唯一的保护色而已。
就如她自己所说的: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也许,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只是,有些人揣着糊涂装糊涂,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有些人揣着糊涂装明白,有些人揣着明白装明白。而张爱玲就是最后一种人!
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她的人生让她在小说中流露出的那种对小人物的无奈的悲悯,也许都是因为对生活的懂得,对人性的慈悲吧!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代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亦如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