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璇,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个妈妈,我与简单心理一起制作了送给年轻父母的心理课。
但我要用25节课,甚至可能会更长的篇幅,只想讲清楚一件事,就是界限。
界限是爱信任和规则。
在我成为妈妈之后,我非常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想要保护孩子,想要给她世界上最好的一切的那种心情。
同时伴随着这种心情,也带来了很多的无穷无尽的焦虑,比如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责怪自己不够有耐心,害怕孩子在外面受欺负,以及找到好的幼儿园,上一个不错的小学,然后是中学大学,还有谈恋爱的时候,能不能遇到好的伴侣呀,等等等等,说到这儿简直感觉要焦虑死了,其实自己当了妈妈以后,发现我们跟我们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什么差别。
当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多么嫌弃父母的这些焦虑担心现在可以完全的理解了,只不过呢,我会依靠自己的专业心理学和教育学来让我不断的去觉察这些焦虑背后的东西,进行处理和调整,而不会将这些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不然的话只会重蹈我们自己原生家庭的负责,也就是孩子渐渐变成了父母的全部人生,而孩子自己却越来越厌烦,离父母越来越远。
其实很多焦虑的背后就是界限的问题。
界限也叫边界,他原本的意思就是国境线。划一条线,这边是我的领土,那边是你的领土。我的地方我做主,你的地方你做主。在我自己界限里面的事情,是那些,我能够很有把握自己做得很好的事情,而在我边界之外的,是那些,我没有把握我控制不了的事情。
在很多的育儿焦虑里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边界,总是忘记去信任孩子,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能力,有自己的路要走,而我们也没有照顾到自己的边界,来看清楚,哪些是我力所能及的,哪些是我无法控制的,而哪些是我本来可以拒绝的。
在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当我们剥开一层一层的洋葱皮,你就会看到它们的核心都是跟边界有关的。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他说在他小的时候,爸爸总是不允许她哭,每次一哭爸爸就会非常不耐受,会严厉的制止她,不许哭了。
家庭中还有很多其他严厉的束缚,让他在成年之后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够和父母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
而我还有一个邻居,她对孩子可以说是非常的顺从,总是及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她也很害怕孩子哭,每次孩子一哭,她就立刻喂奶,还开玩笑的跟我说喂奶就是哭立停,哭立停就是一哭,立刻就停,他觉得他做的事情是在及时的安抚孩子,但是在我看来,这个邻居和我刚才讲的朋友的父亲,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允许孩子哭泣,要给他把嘴巴堵上。
一个孩子,他被允许哭,他可以有情绪,这其实是他最基本的一个边界。
但就维护这么基本的一个边界也非常的难,因为在孩子哭的时候,往往会引发我们自己很多的情绪,紧张,心疼,不安,愤怒,害怕被指责等等。
为了不用面对自己的这些情绪,或者说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所以我们往往就选择了快速堵住孩子嘴。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昨天晚上呢,我的孩子木木在回家路上,在车上睡着了,到家后我就小心翼翼的想要把它转移到床上,同时那心里就很开心的盘算着,他睡得这么早,晚上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
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呢,他就醒了,但又不是真的醒,就很明显的是不小心醒来,但是想要继续睡就很不舒服,一直让我抱,抱了一小会儿,我就很累了,我就说,要不妈妈陪你玩一会儿再睡吧,或者你就上床睡,但他都不要,我一提议她就哭,就一直说妈妈抱妈妈抱,而且还得抱着走来走去就不能停,他一哭呢,我的心里就开始烦躁和生气,又想着刚才盘算的很多计划可能要泡汤了,越来越觉得我都给你两个选择了,我是说如果你不想睡了,下来玩我也可以陪你,如果你想睡觉就去床上睡啊,为什么还在这里哭闹,这里没有我就坐了下来,我找了一个自己比较舒服的姿势,坐在沙发上,调整一下心情,我首先想呢,以我对木木的了解,他一定不会无缘无故哭闹的,可以说每个孩子都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所以其实呢,他在车上累的睡着了,随后呢,又不小心被我弄醒,这其实是打破了他惯有的睡眠节奏的,他一定是真的很难受,那我这样坐在沙发上抱着。
你还很不满意啊,她说妈妈起来抱,我起来抱着孩子一直哭,于是呢,我就对他说,妈妈抱着你走很累,妈妈抱不动了,我现在可以这样抱着你坐一会儿,如果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就这样我就抱着她在沙发上轻轻摇晃着,木木非常大声的用很宣泄不满的那种方式,哭喊了一会儿,就渐渐停下来了。
等他停下来之后,我问他,妈妈这样抱着你舒服吗?木木说,舒服。我说那等你感觉很舒服的,以后我们就去刷牙洗脸,上床睡觉好吗?木木说嗯,我老公这时在旁边露出了一个惊讶的眼神,他的意思是都这状态了,还能洗脸刷牙。
结果呢,就过了一小会儿,木木就说舒服了,我愉快的说,好的,那我们就去刷牙吧,于是我们就很正常的进行了通常睡前的程序,刷牙洗脸,抹护肤霜,换睡衣,然后就到床上睡觉了。
后来我想到,这里面其实有很多东西可以讲,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很难受,所以我们会想各种办法来,希望他不哭。
除了前面说过的严厉制止这种类型很糟糕以外,还有一种看似不糟糕的做法,就是一味的满足他,比如木木这个例子,那就是一直抱着她走来走去,那他也就不哭了。
这样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孩子的奴隶,为了满足孩子愿望,让她高兴,做出很多超出自己舒适度的事情。
而这些疲劳和牺牲是会积累的,会在一个你无法控制的时候爆发。
在木木哭闹着让我抱他走来走去的时候,我选择了先坐下来,这是首先保护了自己的一个边界,就是我能做到的就这么多,这些是我现在可以给你的。
然后我才有了力气,内心平静的内心允许他哭。
这种平静和容纳她哭的感觉是能够传递过去的,所以木木哭了一小会儿也就好了。
我的疲劳被我自己接纳了,他的情绪也被我接纳了,这就是边界的力量。
所以在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哭一会儿,试图去理解他的哭想表达什么,然后选择让自己舒适的方式来处理,既尊重孩子的边界,也维护了自己的边界。
前段时间幼儿园有很多负面的新闻曝光之后,很多人开始注意,教孩子说不,教孩子辨别哪些是不好的事情。
但是在教给孩子说不之前,他还需要一个基本的信任感,就是他可以和父母沟通他所遭遇的不好的事情的信任。
我在一个室外喷泉,见过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在一个小桥上跑来跑去,后来她一下掉下去了,水一点都不深,就到脚踝,但是孩子吓坏了,哇哇大哭,就时妈妈就从远处跑过来,把孩子揪上来,一点都没有好好的去安抚孩子,而是劈头盖脸的就怒气冲冲的批评她说,我不是告诉你要看着路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错误的做法,如果一个孩子摔倒,或者他做的不够好的时候,她哭泣的时候,如果总是先被父母有意无意的指责,那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面对外面的侵害时能够说不呢?其实他能够分辨出他所遭遇的事情是坏事,他也不敢说不,因为他会首先想到这一定是我的问题,他很羞愧,是我不够好。
正确的做法,是我们从每件小事做起,先去共情,孩子情绪,她的害怕她的疼痛,去接纳他,然后你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看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再次摔倒。
孩子和父母间就建立了信任的关系。
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我们指责孩子的时候,通常也是因为我们自己无法处理和面对这些失败错误和不完美。
但这些都可以在我们学习界限之后,去觉察,去改变,学会给孩子时间,给孩子信任,认真的去理解他们,与他们沟通,哪怕只是一个一两岁的小娃娃,也是完全可以沟通的。
界限同时还是规则,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上,用规则来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我自己可以的,哪些事不可以的。
有个朋友那前几天很苦恼的来吐槽他,还说呢,青春期的孩子,晚上主动把手机和iPad交给爸妈看管自己,好专心学习,将有一天妈妈刚拿走了iPad,儿子就去找爸爸拿了手机回来,我这个朋友就很生气,他主要生气的点呢,是她觉得爸爸总是当好人,让他一个人当坏人,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规则的问题,有很多家庭都会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并且努力的遵守规则,但是别忘了规则是来保护界限的,很多时候规则就是界限本身,就我们常说的,给孩子立规则,有时候也说给孩子立界限,为什么这个规则容易被破坏,为什么会让父母产生?嗯,一个人当了好人,一个人当了坏人这样的感受呢?那其实是因为这个规则本身不恰当。
规则有很重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规则要明确责任的承担人,二是要明确规则被破坏时要承担的结果。所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例子,那青春期的孩子,他对父母说请爸妈保管手机,因为我自己呢总是控制不住,想玩,他把手机放在你们这里,说我写完作业再过来拿,可以吗?这本来是一件非常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这个例子里面,孩子才应该是规则的责任承担方,因为让父母保管是孩子的愿望。他就应该负担起这个责任,这是一个典型的,爸爸妈妈把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的例子。于是就造成了界限的模糊,造成了爸妈自己内讧,所以一个好人一个坏人。其实爸妈完全可以告诉孩子,没问题,你拿过来,我们帮你看着,但是你拿走了,我们不负责任,如果你总是破坏这个规则,也就是说,总是拿走,那对不起了,以后我们也不帮你看手机了,一旦我们明确了界限,就可以制定出更加清晰和便于执行的规则,不然的话,很多规则都会变成鸡肋,这就是我希望通过这25节课慢慢讲给大家听的事情,在养育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孩子总是不听我的,每天早上都会为穿衣出门,大吼大叫,爷爷奶奶太惯孩子了怎么办?两代人在一起教育孩子有很多不一致怎么办?等等等等,面对这些事情我们都会很焦虑,大家不要着急,你会面临的亲子教育问题,这些在我们的课程里都会慢慢讲到。
让我来讲给你听怎么做一个懂孩子的好爸妈,谢谢你们听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