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放映室》第十一集--《千与千寻》里的高阶构图与分镜头构图设计解析(4)---开场
拉片有技巧,观影有门道!哈喽,大家好,我是刘导!
学会拉片,让你技术性的去看电影!
本期我们继续深入《千与千寻》开场进入正片来学习电影里的高阶构图以及分镜头构图设计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17个分镜头构图设计。
第41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全景】+【俯视】
画面信息:
爸爸开门下车,前往观看隧道;妈妈探出头来表示担心
(注意这里没有千寻的信息体现)
镜头穿帮:
一般来说,我们把画面里面的出现的漏洞都可以统一叫做是穿帮,那么这个镜头就有一个穿帮
【爸爸的脚下没有阴影】
根据汽车的阴影角度,爸爸是应该有阴影的~
如果您还不信这是穿帮,那么后面的镜头都有阴影,这个足以证明,这就是创作时候的纰漏
其实【穿帮】在影视创作中并不是一个很意外的事情,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会存在一些小穿帮,但是只要不影响观影体验以及视听语言的流畅性,都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穿帮还是需要尽量避免的,可以通过反复检查来消除穿帮
(原画组长验收+执行导演检查+总导演终审)
第42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全景】+【宫式构图】(前中后景别明显的构图)
画面信息:
【动接】爸爸往隧道查看
(爸爸的位置是从画面中间出发走向隧道,而不是入画)
【动接】妈妈的对白
(妈妈冲爸爸喊:“老公!”其实这个声音是贯穿了前面一个镜头和这一个镜头的,所以也是一种动接)
千寻有一个动作是导演故意设计的,那就是拿着花出车门,然后又把花放进了车里面
其实这个动作如果是换成不拿花出来,直接放在车里,也是成立的,甚至会更合理,但是导演设计了这一个动作确实就是想要刻画和表达千寻的信息。
放下鲜花,也就是放下了之前的牵挂,那么从这一刻开始千寻要接受新的信息了
细节
后视镜的细节使得画面更加灵巧和真实
第43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近景】+【宫式构图】
画面信息:
【动接】千寻从远处跑过来,挽着爸爸的手
而且人物表演也可以看到两个细节和表意
第一,千寻走过来第一件事是挽着爸爸的手
第二,爸爸似乎一点儿反应也没有
其实动作设计和反应表演有千千万,但是这样的设计,可以看出人物性格表现在每个镜头当中
那就是千寻对父母的依赖,和父母对孩子的冷落
第44镜画面构成
【空镜头】+【主观镜头】
声音设计:
风吹空鸣声
这里是一个反应镜头,前面镜头是爸爸和千寻同时看向了隧道里面,那么这个镜头接他们两的主观镜头,其实也是一种动接
第45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特写】
画面信息:
起风了,风吹树叶飘动
然后这个镜头的声音也是空鸣声,和前一个镜头保持一直
这里有一个小设计,那就是风的方向,其实是有点奇怪的,相信也是导演有意为之
那就是【风的方向】是向隧道内部吹的
其实根据我们的惯性思维,隧道有风,那风也应该是从隧道往外吹才对,可是这里确实风往隧道里面吹
这个细节设计是在反应,隧道在【吸引】着千寻一家
第46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俯视】+【近景】
画面信息:
微风拂动千寻的头发;千寻抬头看向隧道;妈妈从身后走过来
加强神秘的感觉
第47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中景】
画面信息:
妈妈走近询问;爸爸扭头回答
这个地方的小设计也耐人寻问
【爸爸】对妈妈是“扭头”回答,而前面千寻搂着爸爸的手臂爸爸都没有回头;
【千寻】被前面的隧道的神秘吸引,一时竟然发起了愣
第48镜画面构成
【俯视】+【近景】+【固定镜头】
画面信息:千寻听完爸爸的话说要穿过隧道,立刻吃惊并对爸爸的决定进行反抗
这个镜头的构图发现没有,把父母的面部切掉了,让画面的信息更加集中在千寻的身上
而且这里是【俯视】,突出千寻的弱势
第49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近景】+【平视】
画面信息:
爸爸否决了千寻的意见,同时转为跟妈妈商量
注意这个镜头的设计,和前面形成一个呼应,那就是构图把千寻切出画面;
重点突出爸爸和妈妈的对话;
同时【平视】也突出爸爸和妈妈才是同一个身份水平的地位
第50镜画面构成
【平视】+【近景】
画面信息:
同样有意思的构图,爸爸妈妈的表情被切出了画面,而爸爸妈妈还在对白,这里通过千寻对他们讨论的反应,重点突出了千寻的反对
并且【平视】的构图,加上千寻的反对,这里体现出千寻希望自己能被大人们重视;并且她最终用逃离来表达自己坚决的反对态度
细节:
妈妈其实有一个抱胸的设计,这里说明了妈妈在考虑爸爸说的话。
第51A镜画面构成
【大全景】+【平视】
画面信息:
千寻跑回到汽车前面,生气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对父母进行反驳
这个镜头也十分值得玩味~
如果是换成其他导演的设计,很可能是给一个千寻的大特写,然后表现千寻强烈的情感诉求
可是这里并不是,反而是给了一个【大全景】,这里就可以开的出千寻的申诉是相当无力
因为【大全景】其实弱化了画面的主体信息,所以让人显得渺小,同时人物的意愿表现也会显得弱小
而【平视】的构图,延续了前一个镜头,千寻希望自己能被得到平等重视的意愿
第51B镜画面构成
【平视】+【(父母)主观镜头】+【人全】
画面信息:
千寻这里的情绪变化有两个点,第一是对父母的生气,第二是对身边石像的恐惧
这里的情绪从【愤怒】-【恐惧】的转变
同时这里的信息点也开始由千寻和父母的对峙,转移到了石像对千寻造成的恐惧
PS:小插曲,这里的51分为了AB两个镜头,其实也是导演的失误,这种情况也很常见,一般出现在复查的时候,想增加镜头在某两个连续镜头之间,就会用ABCD镜头来体现
第52镜画面构成
【侧面特写】+【镜头微推】+【(千寻)主观镜头】
画面信息:
一尊双面头的石像,安静伫立
声音设计:
这个镜头需要结合声音才会突出效果
此时有一个咕咕鸟的叫声,更加突出了画面的诡异,也是将前一个镜头的【恐惧】情绪的延续和放大
第53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近景】
画面信息:
千寻从旁边的石像恐惧转头看向父母,大惊
这里的近景将画面的信息充分集中在谦逊的反应上面,同时【恐惧】元素慢慢战胜【愤怒】从而让千寻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54镜画面构成
【全景】+【(千寻)主观镜头】
画面信息:
爸爸根本没有理会千寻,直接径直走向了隧道里面;妈妈也没有重视千寻的意见,而是让千寻留在车内,然后也扭头往隧道里面走去
第55镜画面构成
【中景】
画面信息:
千寻生气自己被忽略,独自踱步,但是转头看向石像,最终恐惧战胜了愤怒,千寻被迫跟了上去
PS:其实这个镜头似乎可以作为第一段的结束镜头,但是为什么不选择这个呢?我们最后一个镜头会说到这个原因,那就是【声音】的分段十分明晰
第56镜画面构成
【固定镜头】+【全景】
画面信息:
【动接】千寻从远处跑向妈妈,搂着妈妈的手腕,然后他们继续王隧道深处行走
第57镜画面构成
【平视】+【中景】
画面信息:
千寻一家继续往隧道深处行走
这是一个客观交代镜头,也是第一段的最后一个镜头,如果大家仔细听,这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其实有一个明显的音乐变化,所以这个镜头作为本段的结束镜头是最合适的~
说到这里,再次反驳一下有些朋友质疑过度解读宫崎骏的影片:
首先,过度解读,一般存在于某个导演的某一个特定的影片,比如《大话西游》,而且这种过度解读也已经得到了导演演员等主创自己的承认
如果一个导演,他的电影发挥极其稳定,就像宫崎骏,斯皮尔伯格,卡梅隆等等...
几乎每一部电影的发挥都非常的稳健而且影片质量非常优秀甚至是伟大
那么在拉片的时候就很难用【过度解读】来说明他们的电影作品
毕竟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精打细算,我们说他“斤斤计较”未免有失偏颇;
可是如果他的生活中做任何事都是精明细致,那这就是说明他的性格使然,而宫崎骏就是这样一位心思比针尖还细致的倔老头,我们在拉片的时候,就是要做到跟他一样细致,把他所有设计的小心思都挖出来。
作为分析作为经验,让国人动画来学习,然后超越
而且,动画比真人更加注重人物表演
动画每一帧都是画出来的,一秒有24帧,也就是一秒会要求制作24张画,所以绝对不存在某个动作是随意设计的,所有的细节,甚至可以说小到一根头发,都是可以人为设计细节的
还有,大家其实可以平行对比,并不是所有的日本动画电影都会这么注重细节
这也是宫崎骏的过人之处
当然,今敏对细节的严谨,比宫崎骏还变态,回头我们会从其导演生涯中6部作品中挑选一部来拉片说一说今敏的细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