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数字游民这个词是从小伙伴一凡口中,咋一听数字游民(digitalnomad),很容易把这波人误解为数字时代牧民,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又或者沉迷在网络世界里的御宅族……
但其实这群体中的大部分年轻而多金,身怀一技之长,主动地选择了做一个地球村的流浪汉,他们热爱远程工作,赚着第一世界的美元到东南亚的碧海蓝天中去低调挥霍……
对于这种不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我心生向往!
那到底什么是数字游民呢?
早在1997年,就有一个名为TsugioMakimoto的日本日立公司高管写了一本名叫《DigitalNomad》的书,作者在书中大胆预测到:“未来的人类社会,高速的无线网络和强大的移动设备会打破职业和地理区域之间的界限,成千上万的人会卖掉他们的房子,去拥抱一种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的同时周游世界的全新生活方式,这些人通过互联网赚取第一世界水平的收入,却选择生活在那些发展中国家物价水平的地方,他们被称作DigitalNomad(数字游民)。这种生活方式让他们彻底脱离了朝九晚五,办公室格挡和令人烦恼的通勤。”
不过在那个连BP机都没普及的年代,这种思想太过超前,以至此书推出后,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境。
直到到2007年,一个名叫TimFerriss的倒霉蛋将自己费尽心思写好的书稿投给了26家出版社,然而26次被拒绝后,推出了世界数字游民称为启蒙圣经的《The4-hourWorkweek》(中文译名为每周工作4小时)。
TimFerriss在这本书中定义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NewRich”,简称“NR”。NR们不仅仅拥有“足够花”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有足够花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换句话说,NR的财富是以两种货币来衡量的,即可支配金钱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同时他还革命性的提出了所谓的LifestyleDesign(生活方式设计),鼓励那些在朝九晚五挣扎的人们通过争取远程办公机会,雇佣VirtualAssistant等手段逐步解放自己,把自己打造成金钱和可支配时间都有盈余的NR阶层。
这本书的出现让很多人如梦初醒,并开始按照书中的方式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因此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数字游民。
那怎样才能成为数字游民呢?符合以下两点即可:
1.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收入。
当然这可能有一点门槛,比如你需要有一技之长,除程序员外,律师、会计、编剧、音乐制作人、心理咨询师、自由撰稿人、教育辅导都非常适合做数字游民,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突出的专业能力。
但这些卓越的专业能力,通常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或多年的工作经验。
2.通过完全依靠互联网创造的收入实现地域不受限的自律生活
这可能需要比办公室的工作更高的自律能力。
虽然可以摆脱恼人的办公室政治和大量无意义的冗长会议,但是你依然无法摆脱远程雇主那里的条条框框
特别是对于那些一边旅行一边工作的人来说,由于在异国常常给你回面临语言不通、不靠谱的酒店Wi-Fi、多变的形成的干扰。
为了保持健康的有序的生活和心理的健康,数字游民需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外出旅行最好带上耳塞和眼罩;管理好焦虑等负面情绪,比如可以在睡前做二十分钟来冥想。生活方式上崇尚极简主义,出门的家当有两个行李箱和一只钱包即可。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数字游民的两个误区,相信你会更懂什么是数字游民:
误会之一,数字游民就是自由职业者。
中国自由职业者有这么几个特点
年龄上,主要为工作年限不长的年轻群体;
职业上,上目前可分为三大类:专业人士、销售代理/无底薪推销员、个体户。其中专业人士主要指包括摄影师、设计师、独立翻译在内的拥有专业技能的自由职业者;
在地域上,他们更广泛地分布于中小城市;在能力上,他们相较固定职业者,拥有人脉更广,更多的技能,他们拥有的核心技能大致可分为语言类、设计类、文案营销类。
数字游民属自由职业者的一部分,最大的区别是,数字游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互联网来获得。
误会之二,soho族就是数字游民。
与在家办公的soho族不同,数字游民尤其忍受不了蜗居一室,他们志在四方,当然也有效避免了soho族社交圈子过窄的问题。
而一个人soho,生活其实相当孤单乏味,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怀念去办公室和同事一起朝九晚五的生活,同事们的叽叽喳喳,老板的训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