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长垣 朱利民
我之所以在题目前加一“也”字,是因为教授已从高处阐述过了“崇本息末”的深意,我呢只是依据自身经历谈点“浅闻小见”罢了,但难免会“窃取”教授些许真知灼见以作装点,实则学习而已矣。
依教授所言,不管是道家所强调的要人注重本,还是儒家的“本立而道生”,其本意是一致的。崇就是推崇,息就是止息,崇本息末就是教人要把本顾好,那末是先放下,还是会自然生起,这只是道儒两家不同的表达而已。这与两家的风格有关,道家是故作潇洒,讲话往往只讲一半,似在片面强调,实则冲击力极强,对人生提醒常常醍醐灌顶。而儒家讲话总是比较谨慎完整。究其实质大同小异,即你只管把本照顾好,不要管末,它自然会生长出来。
的确做学问应该学会“善解”, 可现实生活中值得我们反思、反省的太多了。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因小失大、买椟还珠的事比比皆是。譬如社会上现在所流行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家长为了孩子能多才多艺,报班成风,不惜一掷千金,甚至万金,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搞得不像孩子,家长不像家长。又如体制学校的教育,学生满头苦写,老师课上埋头苦讲,课下埋头苦改,累坏了师,拖坏了生。本来简简单单快快乐乐的教育变成了师生谈“分”色变的差事,并且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在家长、老师中肆无忌惮地蔓延。为了分数,家长苦逼孩子,为了分数,老师布置许多无谓的作业……虚荣心、功利心,真的令人不寒而栗……
教授说,教育要顾本,做人更要顾本。人要认清自我,在其位谋其政。他说他很欣赏孟子所谓禹、稷、颜子易地而皆然。说实在的,我也很欣赏。本来人间是很好过的,人都是自己把自己弄坏了,人生是很容易幸福的,不爱面子,不争权,不争利,不争位,诚诚恳恳,老老实实做人,便会到处受欢迎。我感觉的确如此,本人常以“缺心眼子”自诩,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周围人都很好,即使有人使坏,也会想象他是无意而为,因此整天乐呵呵地不亦乐乎,做人做事都挺让人喜欢的。所以教授有言:人只要能尽本分,对权位又不患得患失,进入一个团体很快就会“锥处囊中,其末立见”。因此你只要是人才,到处就会被发现,越急着想要表现,人家就发现不了,因为急的本身已经就不是人才了。精辟啊!
明白了崇本息末之理,做人做事也就有了智慧。《中庸》有言: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一个心存忠道的人是人家叫他做他就做,他也没有特别高兴;叫他不做做他就离开,也没有丝毫怨言。而且把他的工作交代清楚再走——社会需要如此之人,他在哪里?在经典里!所以只有读经,方能做此人!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教一个人如此,中华民族不复兴才怪呢,经济不腾飞才怪呢。各机关单位就无需人管,上上下都幸福满满,社会大同不就早日实现了吗?
末了,还是引用孔子之言作结吧: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做好自己,别无他求,将日见光辉。这就是专重“崇本”,则自能“息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