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感悟】
老子总是用特别朴素的辩证法来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世上的事没有说为了某一个人或者某一项利益而一直好或者一直不好的。所谓月满则亏、穷则思变。如果一个人索取的更少,他反而会得到更多;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更多,他反而会受到迷惑。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说的“不争”不是佛系、躺平,而是一种宽容和豁达。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的人际关系中的权利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但是当你将“承认自己的错误”等同于“承认失败”的时候,那么就会陷入权力之争,只有让对方屈服了,你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人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很看重“我是正确的”,一旦这样想,人们关注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
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其实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对方持什么意见对你又有什么影响呢?我认为这就是“不争”的本义,归根结底就是做自己,按照自己的本心,才能追求到最终极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