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

本文复盘刘润五分钟商学院中关于双因素理论的内容。

1. 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的”那些东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太好了”,那这东西,就叫“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在1959年提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人不会因为得到“保健因素”而满意,只会因为得不到而不满;相反,没有“激励因素”没关系,但如果有了,对方会备受激励。

比如,很多公司每年都发月饼,大家也都没怎么吃。但是万一你要不发,每个人都会反对。员工把中秋节月饼这项福利,当成是应得的。就是你给我,我不会感激。你不给我,我要骂你。

2. 拓展

双因素理论认为:

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

3. 运用: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激励员工?

001 要懂得区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区分哪些是“应得的”,哪些是“太好了”。

保健因素,包括环境、福利、公平和工资;

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带来的表现机会、喜悦和成就感。比如奖金。工资+奖金的搭配,是最基本的双因素激励手段。

赫茨伯格认为真正能激励员工的有下列几项因素:

(1)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

(2)工作上的成就感。

(3)由于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

(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等。这种因素是积极的,是影响人的工作动机并长期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员工工作动机的源泉。

002 多研究激励因素,研究人性

保健因素需要被满足,但真正激励员工的,是激励因素。偶然和不可预测的激励,往往能让员工觉得“太好了”

003 防止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

因为适应性偏见的存在,激励因素用多了,就会变成保健因素。要试着用“对比幸福感”来规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把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
    海涛笔记阅读 1,763评论 0 5
  • 单位以前每年中秋节都会给员工发放月饼,发放过程有一定的工作量,而且还得应对总部、监管部门的各项合规检查,有的员工还...
    赵石头记阅读 2,476评论 0 3
  • 这是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第十五周的第五篇学习笔记。激励理论之“双因素理论”。 1 定义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
    田小丫_Stella阅读 1,462评论 0 5
  •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得的”那些东西,叫做“保健因素”。而如果你给一个人一样东西,他喜出望外,说...
    idyllis阅读 632评论 0 0
  • 女儿爷爷奶奶从乡下到我们这里来玩。女儿姑姑请客吃饭,吃完饭后爷爷给女儿钱,女没有收。女儿长大了懂得拒绝。我们在聊天...
    玲子ALyz阅读 20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