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一直是我的爱好。从初步识字到毕业参加工作的好几年,我都一直没有放弃这种爱好。因为读书让我放松,让我欣喜,让我明理。
可是有一段时间,由于生活琐事太多,确切地说是心理上的困扰太多,以至于我无法让灵魂脱离自我,纯粹地投入到书本里,无法追随书中主人公,一同完成他的旅程。所以就暂时搁下了这种爱好。
宋代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诚然。刚好这个时候生活中出现了智能手机,这种新生事物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并逐渐成为我日常空闲时间消遣的主要方式。智能手机的功能实在是太全面了,不仅可以跟外界进行交流,想看什么书也应有尽有。所以我也就用它来代替纸质书本。
但是,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的。看了一段时间的手机,感觉这给身体造成一些不适:比如影响视力、颈椎健康等等。长时间看手机常常还会感觉有一点神思恍惚。所以就想着应该减少看手机的时间。
恰逢儿子上小学,需要写作文。喜欢写作的朋友都知道一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了写好作文,儿子需要大量的阅读。我便想重拾书本,身体力行,给儿子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言传身教地影响他,带领他一起看书。
这是多么有力的理由啊,想想自己都觉得很兴奋,再不执行就说不过去了。
于是我便从家里现有的书入手,重新踏上我的读书之旅。家里有一些古典名著的学生版压缩版,是买给儿子看的,比如金波主编的《红楼梦》,还有刘敬余的《三国演义》等。我对照以前看过原著,发现这些压缩版,保留了主要情节,脉络清楚,简洁明了,很容易记住,适合小学生阅读。
我有时候读到里边一段比较优美的段落,就朗读给儿子听,有时候则把里面一个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故事讲述给他听,比如《桃园三结义》等,然后向他提一些与人物相关的问题,让他回答,如果他回答得出来,我就抓住机会引导他多讲一些有关的内容。
儿子也渐渐对读书有了兴趣,他感觉到书里的故事真的很精彩,竟然反过来主动要求我讲给他听。我便趁热打铁,提出跟儿子比赛。我说:“妈妈看完一个故事就讲给你听,然后你也要看一个故事,再讲给妈妈听,爸爸当裁判,看谁讲得好,胜出的有奖品的哦。”
一听到要比赛,还有奖品,儿子就来劲了。我考虑到他现在的年龄的心理特点和相对薄弱的知识基础,就带他到书店选了一些由独立篇章编辑而成的童话集,像《格林童话》呀,汤素兰的《狮子的梦》等等。
这类短篇童话故事书里面的小故事可以分散逐个来看,即看即讲,每次花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完并讲完一个小故事,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耐心有限的小学生。不过不管孩子讲得怎么样,我每次都会暗中买通裁判,让他判儿子赢,我还得给他准备奖品呢。所以这样一来呀,我可是两头都吃亏呢!
儿子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每次作文都缠着我教他写,有时候还哭鼻子,搞得母子两个人一听到老师布置作文,就都又怕又累。而这样的亲子读书坚持了一学期后,儿子写的作文越来越好,每次作文所用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三年级的下学期开始,儿子有好多篇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拿到别的班级去展示,这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让他对写作文更有信心。
儿子现在只是一只学飞的小鸟,文笔十分稚拙,希望他能坚持读书,作文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一只在知识天空自由翱翔的雄鹰。而我也在陪儿子读书的过程中,重拾读书的乐趣,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