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都会经过王府井书店。
一般都是戴着耳机,听着书或者收音机,晃晃荡荡就过去了。
昨天晚上经过的时候,不小心东张西望了一下,发现真的有人在里面看书(呃,莫非我以前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它是个摆设或者卖礼品的地方)。
有一个人背对着我,靠着临街的落地大玻璃,坐在地上捧着一本书看。他的头发花白,衣衫朴素,看得特别认真,半天都没有翻一页(好想转过去看看,是不是睡着了?)
还有一个老大爷,坐得高高的,翘着二郎腿,手里翻着书。明显他肯定是学生时代班里的那个调皮鬼,放在地上的那条腿抖啊抖啊抖,瞄两页书就抬起头瞅瞅周围(看看有没有美女,比如我啥的)(果然被他发现了,咳咳)
另有几个中年人,背着挎包,在书架之间扫荡,哦,扫视。他们显然是有目标地在找某类书,或者某本书。也许只想快快找到,狂奔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没有看见更年轻的人。如果我穿过玻璃走进去,就能拉低大家的平均年龄,或者把那个睡着的大叔吓醒了。
忽然想起去过的好几家书店。
从前,在理工大学的东门,有一家叫“城市季风”的书店,是杨东平老师开的,不大,但全是精选的好书。离校的时候还在呢,现在搬回去,发现已经变成了一个干洗店啥的。难道需要洗衣服的人,比需要看书的人还多嘛?不解不解。
从前,在中关村,有一栋巨楼,是一家叫“第三极”的书店。和老旧的海淀图书城相比,它又时尚又宽敞,还提供小马扎和铅笔和纸和。。(还有啥来着)四面都是落地大玻璃,大门口是一个左看右看也不懂是啥的雕塑。潮得不要不要的。前几年路过,发现它也不见了。不知道是搬去了南极,还是北极。
忽然发现,“城市季风”和“第三极”这两个名字,还真是没取好啊,取个每天都有的风,和地球上存在的地方不好么?
从前,在北大附近,有两家书店,一家叫风入松,一家叫国林风。还好,这个故事只有开头,因为我好久没回去过了,不知道它们还在否。记得是在地下,每次去都像钻进了防空洞,鬼鬼祟祟,偷偷摸摸(嗯?)
嗯,他们的名字里面也有“风”。。
从前,吴晓波也开过一个书店。据说,他当年有一个梦想,等老子有钱了,就在西湖边最美的地方,开一个书店,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享受文墨书香。后来真的开了,发现生意惨淡,每当看见一个生物进门,就双眼放光从头到脚扫描其读者类型,推测其可能买什么样的书推荐什么价格的书。。。后来书店就黄了。
好想知道这个书店的名字。
我想,会不会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们会问,什么是书?就像我们会问,什么是粮票?就像90后会问,什么是传呼机?就像00后会问,什么是胶卷相机?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人在森林里面碰到了一只大老虎,一个人赶紧从背上取下跑鞋穿上,另一个人不解:你穿上跑鞋也跑不过老虎啊?那个人边穿鞋边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还真的要随时背着跑鞋。
王府井书店之所以还在,不是因为它跑得更快,而是因为它的黄金位置。其他的书店们,穿上你们的跑鞋,欢快地跑起来吧!读书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一边听着电子书,我一边向地铁站走去。
一边走,一边想,等老子有钱了,做点什么呢?
|图片来源:网络|
|扑 你 一 脸 正 能 量|
时时伴你左右,一起连滚带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