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活在回忆里,没有希望

「亚特兰蒂斯之心」读后感

本以为是一个长篇,第二篇《1966年 我把心留在亚特兰蒂斯》读到一半,我渐渐明白,这其实是独立的故事,可以与前面(过去)割裂,但牵绊残存。

事实上两个长篇和三个短篇虽总体是一体的,讲述了几个十来岁的孩子的童年到五十来岁的中年。

而我最喜欢的是前两个长篇。《1960年,穿黄外套的下等人》和《1966年 我把心留在亚特兰蒂斯》。 两段里的puppy love 总是美好又让人心碎,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原本很容易感到快乐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却有成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小丑还魂里的孩子们)。他们需要一把钥匙,可偏偏这把钥匙往往不在父母手里,而他们却又是那么敏感,真挚,用情…

“我爱你,泰德。”

读第二篇《1966年 我把心留在亚特兰蒂斯》,开始的红心扑克,写的太多,让人乏味,可是看到最后我的泪却流了下来。

伍德斯托克 。

有人说,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伍德斯托克。 这句话其实毫无意义,一生中要去 一次的地方实在太多。 对摇滚略有了解的人(譬如我吧!),都会知道1969年8月15日的伍德斯托克。 数万人在摇滚乐里癫狂放纵,充斥着致幻剂,裸体,泥泞和垃圾。 60年代的反战潮赋予了伍德斯托克更多自由,和平与爱的主题。 可其本身是颓废的,沉沦的,正如我对摇滚的第一印象。 激情与呐喊之后,世界依旧不是想要的那样。 只有真正一无所有的人有自由。自由不可得。 还好,起码肉体是自己的。及时行乐。 一年后的5月4日,肯特州位大学枪击事件。反战示威中4名学生死亡,9人受伤。 可是即便什么也没做的学生也会被大人乃至父母认为,学生做了不该做的。 此后校园反战浪潮席卷全国, 但支持越战的民意相当稳固。 他们遭受了更多的白眼,连空气都是令人室息的, 这个世界已然不是他们的了。 一个是自由浪漫的巅峰,一个像是在终结。 “我们以为自己是星辰”。 “我们以为自己是黄金时代”。

比奇 m.biqi.org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