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歌曲《后来》
一首好的音乐背后,一定都藏着故事,能让听众不知不觉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从而在不经意间产生某种深度的默契和共鸣。
歌者唱着自己的歌,弹着自己的琴,听者在悠悠的旋律中,听着自己的往事,于是一首歌不再孤独,它已踏上了走入万千心灵的旅途。于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群落被唤醒,曲调中万千的故事被激活。
所有的触动,归根到底都是被自己触动,音乐也只是个引子。就像高粱玉米,本身就具备发酵的可能,而在合适的温度烘托下,适当的曲糟只是触发可能的诱因,于是反应恰到好处地发生了,经过蒸馏陈酿,美酒醉人了。音乐亦是如此,触动了内心的经历,催发了情绪的酝酿,所以你会莫名被那些旋律所感动,被那些歌词所俘虏。
我很欣赏创作者,不论是写文章,还是谱歌曲。那些飘飞的文字或者音符,承载着一个个尘世中孤独的灵魂,兀自飞舞。就像一朵朵蒲公英的种子,经历各种风的摆渡,最后栖落在无数随遇的角落,静静生根发芽,悄悄长叶开花,最后又有了更多的蒲公英,这是属于故事生命的延续,或者说情感种子的播传。
站在艺术狭隘的角度,音乐或文字表达的初衷,我觉得都是为了取悦自己,与其他人并没有太大关系。一个人因为经历的曲折,情感的跌宕,而需要某种深沉的慰藉,有些话无法说出口,有些事无人能理解,所以他在黑暗里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如果恰巧这些话被你听到,而且听懂,那么你就已经成功地掉进了自己故事的陷阱里,且心甘情愿、毫无怨言,似乎还获得了片刻的安宁、短暂的救赎。然而那个你臆想的拯救者却还在高山之巅上四顾茫然,创作者和聆听者依然在各自孤独的世界里漂泊沉浮,二者没有重合,没有交集,只有影子的故事。就像茫茫大海上,驶过无数的舟帆,它们眼里都泛着浪花,心中都藏着焦渴。
好的作品能打动人,因为真实地相似,因为所描述的就是你自己。真正的艺术,不是技巧的卖弄,也不是无病的呻吟,而是基于人世、人生、人性的嘶吼或呐喊。那里饱含了血泪的奔涌,亦有吻痕的灼烫,还有风雨的捶打、灵魂的淬炼。似一种顿悟的乍现,亦如久别的重逢,你寻觅了,拥有了,珍藏了,又失去了,最后两手空空……
无忧的富有是浅薄,有用的深刻是贫穷,就像懵懂的喜悦是短暂的,清醒的痛苦是恒久的。我们沉溺在岁月平庸的河流里,梦想似天光云影,每天都在我们的眼里心底徘徊骚动,可是我们却从未真正拥有过天空的爱情。彩虹是美丽的童话,它虚幻地装点着这个世界,让人欣羡它的色彩,于是有了骤雨后美丽的照片和诗,也有了多年后难忘的音乐和你。
一切记录的目的,只是为了备忘,终归是害怕失去,无论是文字、音符、抑或影像,然而在记录的那一刻,故事已经发生,结束在所难免,无论是忧惧逃避,还是遗憾悔泣,那些人事、那些碎梦,我们都注定永久地失去了。
音乐的触碰,更多的是怀旧。怀旧固然有酸楚的基调,但也不乏可供反刍的甜蜜,毕竟记忆的深海里,埋藏着曾经最真实的彼此。然而活着,日子还得向前,于是一夜苦雨后,在阳光明媚的早晨,黑暗而悲怆的土地里又律动起生命更崇高的意义:美好的想往、幸福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