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为了惩戒犯人,统治阶级发明了许多千奇百怪的酷刑。我在前两天的章节里面,写过惨绝人寰的腰斩以及令人悲观绝望的宫刑,这些酷刑无一不是令人大跌眼镜,不忍直视。在古代,似乎能想到的,全部都可以用作刑罚。例如在西欧中世纪,还有匠人浸泡在一个圆木桶中的“粪桶刑”,还有用山羊舌头舔脚心的“笑刑”等等,匪夷所思到了一定地步。
在前两年的网络剧《河神》中,许多人都知道薛庆阳的女儿薛媛媛的死亡方式,薛庆阳为了维护家族声誉,情急之中选择用宣纸盖在薛媛媛的脸上,然后向宣纸上面倒水,导致薛媛媛最终窒息而亡。其实,薛庆阳采取的这种杀人方式,正是古代令人闻风丧胆的“纸刑”。
古人不仅在劳动智慧上体现出了超凡卓越的创造力,而在其他方面所动用的智慧也是令人无语到底。这种“纸刑”在某个角度来说,甚至比砍头、五马分尸的残酷有过之而无不及。
给大家来一段直观的画面描写:一个犯人四面八叉的躺在特制的床上面,四肢被捆绑固定不能动弹,旁边两个公差其中一人拿起一张以水浸透的宣纸,另一个接过来缓缓地糊在犯人脸上。犯人挣扎以及惊恐得我叫声,随着糊在脸上数量的增加,逐渐减弱。到了七八张的时候,也变几乎没有声音了。
在许多历史影视剧里面,有这种变态的画面。而小编想着,行刑时候所用的纸张应该是属于那种质量上乘的宣纸,浸湿了不容易碎。没错,这个画面正是“纸刑”,还有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叫做“贴加官”。
严格来说,贴加官的行刑方式和水刑有一定的异曲共工之妙。两种刑罚都是利用人体呼吸器官的堵塞,从而使人的心肺衰竭而死亡。相比较水刑需要采用的毛巾以及水的代价,贴加官无异于绿色环保成本低廉。
而这个残酷刑罚的发明者正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社会底层,受尽民间疾苦,亲眼目睹过贪官污吏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榨,这种经历使他骨子里仇视贪官污吏。后来,得了天下的朱元璋,为了防备贪官剥削百姓,绞尽脑汁出台了许多措施,甚至于一旦老百姓发现某个贪官的犯罪证据,便可以捆着押送京城。这种手段自然是为民着想,想老百姓日子过得舒坦一些。可是,副作用也很大。要知道作为底层的劳动人民,生活环境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的界定,这个阶层的里面众多目光短视,只顾自己利益的人。换句话说:“群众里面也有坏人。”
这些也导致众多老百姓极容易被许多心怀叵测的人所利用,导致冤假错案发生,枉杀无辜。
为了在反腐方面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朱元璋发明了一种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剥皮实草”,这种酷刑是把犯人的一层皮生生接近于完整的剥离躯体之后,然后用稻草把人皮撑起来。然后将这“具”接近木乃伊的东西,放在下一任官员的府衙里面,以期时刻起到提醒其公正守法的作用。
而“贴加官”只是朱元璋创造的酷刑中其中之一,看似简单实际痛苦却比起“剥皮实草”有过之而无不及。你想着,那层薄薄的纸张随着犯人呼吸力度的增加,逐渐被犯人的呼吸抽干预肌肤之间的空气,脸廓在一层层智障中凸显出来。犯人会选择挣扎,但是越挣扎,身体内的空气也便流失越快。挣扎又有什么用?你的四肢早已经被固定的死死,这样绝望无助地等待死亡方式,想着脊梁骨都发冷。
当然,这种酷刑对于很多情况来说,还有一种杀人于无形的用途。在皇家,这种刑罚多是为维护皇家威严,针对一些皇族子弟,或者一些特殊情况下不适宜当街斩首的朝廷大员。
在正史上,关于贴加官的记载很少,只在《明史·刑法志二》看到这么一句话:
“酷吏輒用挺棍、夹棍、脑箍、烙铁及一封书、鼠弹筝……或鞭脊背、两踝致伤以上者,俱奏请,罪至充军。”
这种刑罚随着朝代的更迭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以一种叫做“气毙”的名字出现,据传当时的慈禧太后曾用这种方式处死了30多名太监。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大批太监宫女失业出宫,四处讨生活,而贴加官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才为俗世众所周知。但是关于贴加官的资料,在正史上是很少见的,我们现在所知的正是来自口口相传。而口口相传的野史也是历史,我们应该相信它的存在。
看完这篇文章,喜欢贴面膜的你,会不会在睡前贴上那张面膜的一刻,忽然想起小编给你带来的贴加官故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