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峰南坡因暴雪滞留逾千徒步者的消息,如一记沉重的警钟,在世人耳畔震响。当“世界之巅”稍显愠色,人类精心编织的“征服”神话便在瞬间褪色,露出其下苍白而脆弱的底色。珠峰默然矗立,以万年冰川与稀薄空气为语言,向我们揭示着一个被喧嚣遮蔽的真理:雪线之上,唯有自然的俯视,而无人类的征服;我们所能企及的最高荣光,并非将旗帜插上山脊,而是在亘古的苍茫前学会垂首。
所谓“征服”,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编织的现代童话。我们以技术为甲胄,以氧气为续命丹,在向导以生命开凿的路径上,完成一场精心策划的“朝圣”。然而,当暴雪封路,生命暴露于自然最原始的威严之下时,这层甲胄便薄如蝉翼。1924年,马洛里魂断珠峰,其是否登顶已成永恒之谜;2019年,珠峰“大拥堵”中的逝者,亦非传闻而乃血写现实。他们并非输给勇气或毅力,而是被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所召回。珠峰,这位大地母亲最峻峭的孩子,从不轻易接纳僭越者的足迹。每一次“征服”的宣言,都更像一场得到自然默许的、充满侥幸的通行。
那么,在不可撼动的自然伟力面前,人类是否只能退居消极?答案恰是否定。真正的勇毅,并非体现于对高度的野蛮抢占,而在于对界限的清明认知与对自然的深沉敬意。这便是“敬畏”的价值所在——它不是怯懦的退缩,而是一种更为宏大的智慧,一种在认识到自身有限性后产生的精神超越。中国古人将“天人合一”奉为至高境界,绝非主张匍匐于自然脚下,而是追求一种和谐共生的秩序。如《道德经》所言:“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懂得尊重自然恒常之道,方能于天地间找到安身立命之所。那些最终平安下撤的徒步者,其真正的胜利并非海拔的数值,而是在生死边缘对生命渺小与自然宏大的顿悟。
珠峰的暴雪,是一次集体性的现代性洗礼。它告诫我们,将自然物化为可被征服、可被量化的客体,终将招致无情的反弹。真正的探索精神,其归宿不应是傲慢的凯旋,而是谦卑的回归。正如哲人所思,我们征服的不是山川,而是自身的狂妄。当千万人向往那片绝顶的风光时,或许更应铭记首批夏尔巴向导的箴言:“山,不是让我们来征服的。山,就在那里。它允许我们通过,是我们的荣幸。”
愿我们都能在自然的壮美与威严中,学会做一个谦卑的过客,而非虚妄的君主——因为所有试图将山踩在脚下的,最终都成了山的一部分,而那山,依旧矗立,依旧沉默,比所有征服者的名字加起来,更加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