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的喧嚣远抛身后,我站在村委会门口,看着眼前略显破败的村舍,心里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疏离感。在那一年,在我成为驻村干部最初的几个月,心中也有豪情万丈,有对新环境的憧憬,也有对未知任务的些许忐忑。在嘱托和送别声中,“驻村帮扶”这个词,像一枚庄重的标签,悄然贴在了我的行装上。
       然而,当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当“驻村”二字从文件上的一个名词,变成日复一日的具体生活时,一个更真实、更贴近内心的问题浮现出来:是选择作为一个“过客”,还是斩断退路和幻想,将身心彻底沉入这片土地。
      过客之心:隔着一层透明的墙
      最初,我的“过客”心态,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住在村委会一间空置的办公室里,总觉得自己像个临时借宿者,心里想的更多的是“何时离开”,而非“如何留下”。
      工作上,我按部就班。上级要求走访农户,我便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敲门,公式化地询问收入情况、存在困难,然后机械地记录在案。
      我与村庄之间,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我看得见他们,他们也在看着我,但我们之间没有温度的交流,没有情感的流动。我盘算着何时光荣的离开,像在完成一个倒计时。
      转变之后:发现了双向的滋养
      村庄的日子,是由无数个具体、甚至琐碎的晨昏构成的,更多时候:
* 是清晨,陪着一位大爷一遍遍解释医保政策,直到他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理解。
* 是午后,在泥泞的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只为核实一片蔬菜的准确面积。
* 是深夜,为了一份工作措施绞尽脑汁,反复修改,窗外只有虫鸣为伴。
* 是努力调解了半天的邻里纠纷,双方却各退半步,离“圆满解决”相去甚远。
      * 是去慰问留守的孩子们,看到他们笑容时的那点欣慰。
      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琐碎中,一种更深层次的认知在悄然发生。当我放下“过客”心态,真正成为“村里人”,不再刻意去想“我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时,真正的连接才开始建立。
      我收获了乡亲们的真诚,我发现,这是一场深刻的双向奔赴。我的皮肤晒黑了,但心更亮了;我的脚底沾满了泥土,但步伐却更坚实了。村庄用它广阔的天地治愈了我的城市病,用它的坚韧与淳朴重塑了我的价值观。
      我学会了蹲在田埂上和乡亲们聊天,听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村里的历史、家长的里短。我开始为村里庄稼没水灌溉而着急,为久旱后的甘霖而欣喜,担心乡亲们的农产品找不到销路。当我看到村里修通的那段水泥路,看到扶贫产业补贴得到了落实,看到瓜果蔬菜卖出了好价钱,有了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同频共振的成就感。
      结语
      如今,虽然我已不再驻村,但那段被烟火气浸润的岁月,已成为我灵魂的底色。每当我在城市的喧嚣中感到疲惫,我总会闭上眼,回想那片星空下的炊烟。那烟火,使我曾经不愿离开,也让我永远,在精神上未曾离开。
驻村生涯结束至今,我时常回想起那段时光,我感激驻村的那几年。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身居何处,而在于是否与那片土地同频共振;真正的成长,不是看到了多少风景,而是我在我所驻足的地方,为了微小而切实的改变努力过什么。那片土地回赠给我的,远比我付出的更为珍贵。那段双向奔赴的岁月,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磨灭、难以忘怀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