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应该有预设吗?可以预设哪些方面呢?例如老师要计划这节课要教什么,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和能力有哪方面的提升,教学过程中又涉及到了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些老师都可以课前提前做好预设。在开始培训后,陈老师就提出了这个问题,除了这些还有哪些预设呢?接着大家一起基于真实的课例来分析,课例中老师在课堂初始就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判断白板上的图片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学生代表上台后询问座位上的同学们该图片中是否有角,座位上的学生就一致用手势来表明自己的判断。这一段教学中,学习任务就是老师的预设,还将游戏设计融入了任务中,这样的游戏化学习活动设计让课堂看起来学习氛围很热烈,每位同学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人人都参与了课堂活动,然而台上同学的判断结果是来自座位上的同学,座位上是否也有学生看了其他同学的手势就改变了自己原本的想法,这样的一致性结果真的能代表全体学生真实的想法吗?预设也可以走向生成,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来找出哪些是角,比如课桌椅的哪些部位是角,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赛,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哪组的同学找的角最多,过程中发现角和认识角。
第二个教学片段是学生动手折角的活动,每位同学用老师提供给他们的圆形纸折出角,老师拍摄了不同学生的作品上传至白板展示,请同学上台来圈出哪个部位是角,学生能够基于其他同学的作品发现哪些是角,这个片段的学习素材就是来自学生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折出的不同形状的作品,不过老师提供的圆形纸是否可以换成不同形状大小的纸张呢,呈现的作品会更加的多样化。那课堂中到底有哪些生成呢?可以生成学习素材、核心知识。
一堂好课需要“预设”更离不开“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所以预设是弹性的,给学生留出生成的空间,课堂教学会更加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