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当我为思虑所深深纠缠、焦虑迷茫的时候,朋友悦珉清泉般充满智慧的言语抚慰了我,她还送了我一本《薄伽梵歌》。翻看着书页,当时其实不甚理解,但真的觉得莫名地生出很多力量直面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我把自己想象成了武士阿周那,尊重并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尽其所能地去行动而不计较结果,就是正义。鉴于这本书给当时的我带来的巨大力量,我又买了好几本送给身边的朋友。
今天,当我重新读这本书时,两年来的规律冥想和向内的探求让我更清晰地领悟到生命的真理。原来不理解的地方,现在读来,犹如甘露灌顶,酣畅淋漓。此刻,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希望记录下内心的领悟和感动。
《薄伽梵歌》讲述的是奎师那(Krishna,印度教神祇)与阿周那之间的对话。阿周那(Arjuna)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武士,他是俱卢族王子,般度王的五个儿子之一。这场对话发生在俱卢之战开战前夕的俱卢之野上。
对话的开篇围绕着阿周那的困境展开。虽然阿周那代表正义的一方,但是当他看到对方阵容有他的堂兄弟们、他的老师、祖父、岳父、舅父、侄子等亲戚,为此感到不安和陷入道德困境。“我怎么能在战斗中用神弓去射杀我的祖父、我的老师和我的亲戚——他们都是值得我尊敬的人。”阿周那向奎师那诉说自己的困惑。奎师那因此向阿周那详细讲解了生命的本质、宇宙的知识等诸多瑜伽精微的知识,形成了《薄伽梵歌》,它也是印度伟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最精华的一部分。
首先,奎师那教导了肉体和灵魂的知识。生命是由肉身和灵(Atman,又称真我)组成,肉身是短暂的、变化的,而灵是永恒的、遍在的、不灭的。宇宙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属性。物质属性(又称原质),是一切事物得以形成的原初的能量,是物质世界的原始来源。物质属性包含水火土风空五大元素以及心意、智力以及有分别的小我,它创造了宇宙的多样性,也创造出让人迷惑执着的摩耶幻相(mahamaya),让人难以认出灵的实相。而灵是宇宙的更高级属性,是遍在的、令日升月落、万物生长、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因为这个生命力量,整个宇宙得以运转和维系。灵魂借由一世一世的肉身来完成精进,也用肉身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欣赏和感受万物的美好和芬芳。
如何获得智慧?《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智慧的获得不是依靠读更多的书或是听更多的课,而是在无思虑的梵我合一中逐渐领悟和修行。在梵语中,瑜伽Yoga的意思是"连接和联合”,当我们与宇宙的大能相连接,就是瑜伽发生了。《薄伽梵歌》说,当一个人能够收摄感官,心意和智力变得稳固,他们不会因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而狂喜,也不会因为收获了不想要的结果而烦恼,遇灾难不烦恼,遇欢乐不贪图,完全摆脱了执着、恐惧和愤怒,就是智力稳固者。如果放纵感官之乐,人就会堕落。当飘忽不定的感官控制了心意,就会盗走智力,使之无法到达平静和快乐的灵性之岸,就像海上的一叶扁舟,在风暴中无法抵达海岸。只有当感官完全离开感官对象,智力才会稳固,渴望物质对象的人永远不会平静。当我们稳固而坚定地专注于这个宇宙的至高存在时,在深度冥想中与神合一时,我们就能够收摄感官,心意平静,获得智慧。
为什么要行动?奎师那说,这世界有两条道路可以抵达那个至高的境界——获得超然知识的道路和无私行动的道路。阿周那问奎师那,“既然可以通过获得超然知识达到至上境界,您为什么要我参加这恐怖的战争?”
奎师那说了几点:第一,放弃行动不能获得圆满。没有人能够做到一刻不行动,宇宙间任何事物受原质的驱使永恒地处在运动变化中。若不行动,我们甚至不能维持生命。第二,行动的意义是成为上天大爱的工具。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众生靠五谷生存,五谷靠雨水滋养。人们之间相互无私帮助能够取悦上天,也是上天的律法。
第三,通过行动,人们可以获得自我觉悟的圆满。若没有无私行动,就难以领悟真正的超然知识。通过无私行动,人们获得净化,摆脱喜欢和厌恶的二元对立的迷惑,获得真正的真理。学习经典的知识胜于单纯的求神拜佛,冥想胜于学习经典的知识,无执着的行动胜于冥想。因为一旦无执着地行动,就立即获得平静。
第四,作为领导者,更应该为了社会福祉积极行动,才能引导世人遵循效仿。奎师那向阿周那举了自己的例子,“作为神,我已经没有什么应该得到而没有得到,应该做而没有的事情,但是也要全力以赴地行动,因为人们会效仿,如果不行动,我就会成为混乱和毁灭的原因。”
如何行动?第一,虔敬和无私服务。尽自己最大能力、毫无保留地履行应尽的职责,不能因为困难或惧怕身体的痛苦而放弃职责,也不能为掩饰无能而逃避行动。完全放弃个人私利,也不盲从他人的指令,而是把所有的行动献祭给上天的美意,也就是履行自己的自然职责。当汇入真理的海洋,人就能做对的事情。一切行动都会产生“业”,只有无私的行动,能够超越业力,就好像莲叶不会被水打湿。
第二,弃绝行动的果实,也就是不计较最终的结果。行动不是为了获得荣誉或是短暂的结果,而是完全为了至高的信仰。当寻求与你的付出相匹配的结果,就会产生控制欲,一旦失去控制,就会愤怒、沮丧、不快和恐惧,而遮蔽智慧。
对于普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我们如何能够摆脱欲望,摆脱执着,摆脱悲伤?《薄伽梵歌》大致说了两点:第一,避免极端,这和我们中国的“中庸之道”如出一辙。教导我们要饮食节制,娱乐适当,工作尽责,起居有度,心意平静。第二,如何控制躁动不安的心意?教导我们若坚持不懈地以不执的心持续有力进行冥想修习,不让注意力四处游荡,保持稳固而坚定的注意力,就可以征服心意。奎师那说到:“瑜伽士优于苦行者,阿周那啊,做一个瑜伽士吧。”
第三,行动的同时,认识到“我”不是做事者,抛去自我(ego),把自己仅仅看成神的一件工具。一切行动的成就有五种原因,分别是身体、原质、感官或工具、生命力(Prana)和命运(业的印迹)。行动的结果,除了行动者自己的身体和意识外,还有其他很多力量在发挥作用。无论做什么想什么,应该以服务的姿态,认识到自己什么也没有做,运行在宇宙间的力量一直在造物主的指尖。这样,我们才会有不竭的动力和勇气,参与到宇宙创造之轮的运转。
翻看着书页,一遍遍诵读着这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祂瑰丽优美的语言和恢弘形象的比喻,传递着深刻和崇高。这是一本穿越亘古时空、启发世人的书,启发过包括梭罗、甘地、爱因斯坦、爱默生、罗曼罗兰。我好奇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看到书中关于宇宙和时间如何创造和毁灭的描述时,他内心的波澜和惊叹。
在书中,我深深感受到宇宙真理的无边浩瀚、精深博大。能够浅浅地站在岸边,拾起这浩瀚海洋中几枚细小的几颗贝壳,已让我欣喜不已。我知道自己根扎得太浅,需要不断向内探索,才能够读懂和领悟更多。这本书中很多的描绘,是无法用语言或是头脑描述的。毕竟,那个智慧的彼岸,只有通过恒长的冥想,虔敬而坚持不懈的行动,才能够在心中领悟和抵达。
“每天清晨,我将自己沐浴在《博伽梵歌》的智慧之中,与那触目惊心、广阔无限的哲理相比,我们现代的文明及其文献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梭罗,《瓦尔登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