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接待了几位家长,沟通了孩子的学习情况。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家长给孩子的底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居然变成了孩子的上限。
几位同学的学习状况都甚为不佳,但据我平时的观察,基本排除能力原因。那是为什么呢?
家长甲说:我以前对孩子的要求是很低的,我就觉得他吃好玩好身体好就行了。谁知道这孩子学习会成这种情况?昨天考完试,连90分都没考到,回家还跟我幸灾乐祸他的好朋友,说:妈妈,你知道吗?谁谁谁没考100!我晕死!
家长乙说:我们家上学之前什么都不学,就连孩子在哪儿看到字问我们,我们都怕过早认字会影响他的快乐童年,都不告诉他。
家长丙说:我们也是,上学之前就想让他有一个无拘无束的童年,自由自在地玩耍,什么都没学过。
家长丁说:我们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对学习的兴趣,不管他作业错多少、考试成绩有多低,都是鼓励为主。
我问:怎么鼓励?
答曰:孩子,没关系的,成绩不重要,只要我们努力,会慢慢进步的。
看出来问题了吗?原本家长心中为孩子设定的底线是:快乐健康地成长,学习可以不太较劲,但并不等于认为孩子的学习不重要,并不等于对孩子的学业没有要求和期望。
可是,为什么,这条底线,竟然变成了孩子的上限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02
一、家长没有说明
家长有文化,有知识,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说不重视,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感受,这和过去的家长相比,是一大进步。
本来这只是家长对孩子的保护,给孩子的底线,但是问题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是孩子可以从行动中感受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无意中在向孩子传达一种标准:学习不重要,学好学坏无所谓,努力不努力、学成什么样,都没关系。
而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业上的要求和期待,从来没有明确告诉孩子:学习很重要,你必须很努力,上课要怎么怎么做,作业要达到多少正确率,考试要考多少分。所以孩子不懂得。
家长出于保护的目的,说一句:“成绩不重要”,“没关系”,不知不觉中,被孩子当成了行动准则,自己立之成了上限。
因此,孩子不懂得学习的意义,不知道努力为何物,每天浑浑噩噩,稀里糊涂,得过且过,上学没几天,连家长的底线都达不到了!
03
二、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李世民在《帝范》中写过: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
用上等的标准来要求的时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结果,用中等的标准来要求的时候,也就只能得到下等的结果了。
毕竟期望只是期望,离达成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计划是一百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你的最终结果,何况你的计划本来就不完美,期望本来就不高呢?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不可能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而只能就家长的言行和标准做基本解读。家长内心深处并不是不希望孩子优秀,不希望孩子努力,而只是不想给孩子太大压力,于是孩子做成什么样都持鼓励态度,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以为,自己做成什么样都可以。人的本性都是懒惰的,既然做成什么样都可以,那还努力干什么?
于是孩子本来能达到的,也不去争取了。本来稍作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也不去努力了。反正做成什么样都可以,反正爸爸妈妈只会鼓励,从不批评。
你的毫无原则的鼓励,渐渐就变成了没有底线。
04
三、没有养成习惯。
习惯是要长期坚持才能养成的,能力是要长期行动才能形成的。当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长期用低标准要求孩子,孩子长期不努力,习惯不能养成,能力无法形成。等到家长发现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和别人相比,落下一大段了。等到想努力去学习,想拼命去追赶,才发现孩子怎么努力也学不会。
经常有家长说: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要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
要保护孩子的自信,
……
殊不知,自尊和自信是靠实力才能建立的,乐趣是要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才能感受到的。
你越保护,他越敏感。你越怕他受伤,他越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受伤。
为什么敏感?为什么容易受伤?为什么要让别人保护他的自尊心、自信、兴趣?
还不因为技不如人?还不因为比别人差?还不是因为比别人差,所以恼羞成怒?
所以,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因为大意,给孩子指错了方向。路一旦走弯了,用来纠错的成本就高了。
对孩子的关心理解,当然可以有。
但是原则问题——比如学习,比如努力,比如道德——丝毫不可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