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呼声极高的电影评论中,自己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号称超过一般青春剧的高人气电影,没有那么多狗血情节,没有那么多巧合和相遇,也没有那么多不入心的哭嚎和无病呻吟......
以写小说的形式开始了安生和七月的相识,一个个键盘敲打出来的字让人移不开思绪,十三岁那年遇到了以后注定要纠缠的人,那时年少天真的七月和安生怎会知道往后的这些年会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烙下去不掉的印记,小时候的安生从来不安生,把坏,叛逆,自我,无奈,不着边际演绎的仿佛看到了某个瞬间的自己。而七月,乖巧,安静,懂事,中规中矩,才是我们习惯了的样子。习惯了好孩子的样子,习惯了本来的样子,又有多少人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现在看来,觉得那时候的安生真酷,小女生带劲又帅气,可那个时候的安生只是活成了自己的样子,她希望有人懂,不想一直漂泊,而是谁是谁坚实又可靠的臂膀呢?
一开始猝不及防的相遇,没有意识的靠近,不知不觉的住进彼此的心里,好像一切的友情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但总是觉得七月和安生的感情多了些什么,更有厚度,更值得捧在手心里珍藏着。她们谁也不是谁的闺蜜,她们是战友,是一个人的两个样子,又或是一个样子的两个表现形式,矛盾又相辅相成,离不开抛不下,她们的感情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不是简单地陪伴在身边,更不是随着年数而增加的感情厚度,七月对安生的爱,七月爸妈对安生的爱,那些看似爱她又离开的男人,都曾深深爱过这个不修边幅,安静不下来的安生,那时我在想,我那个时候以为一辈子的朋友现在在哪里,那时我曾用生命对她好过的朋友现在好不好,是不是也像现在的七月一样,一见面还是毫不犹豫的张开双臂拥抱那个曾经的另一个自己。年轻的安生和七月有着各自的生活和活法,有着各自的圈子和领域,本以为就这样幸福的互相陪伴的时候因为一个男人改变了这两人之间的一切,就像电影开头,安生在上海的地铁遇到几年后的家明,尴尬的场面可能会让所有谈过恋爱的男女深有体会,看到他,回想起自己疯狂的那些年,更会想起对自己也很重要的那个女人。匆匆的告别带出了多少女生的初恋情结,想起自己流过的眼泪,和那无边无际的不甘心。这一刻的眼泪仿佛是对过去的告别,又像是对现在的提醒,曾经爱过。
七月说,我都爱的两个人都在我身边了,还去祈祷什么。可是她不知道的是,从这一刻就注定了三个人的纠缠,也注定了三个人谁也无法得到幸福。安生的第一次离开,戴着家明的玉坠,七月对自己失望的泪水,安生的离开是心虚,还是为了祝福朋友,亦或是为了以后她和七月人生的互换埋下了伏笔。离开的安生过得并不安稳,留下的七月过得并不容易。而苏家明的存在是为了检验友情还是印证爱情,在我看来他都是一个善良到懦弱,犹豫到卑微的软弱男人,靠不了岸的心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停泊,他也累但是停不下来,也许连他自己到最后都不知道谁是谁的谁。不知道七月面对回来时候的安生是什么心情,不知道她们再相聚时心里的感受,是不是钻心的疼,是不是狠不起来抛不下的挣扎,后面两个女孩的痛哭,咒骂,埋怨,让我多次以为她们要决裂了,可谁知她们内心深处还是挂念着彼此,也许比爱情更长久的真的是友情。这一切,在七月和家明的婚礼上划上完美的句点。七月的妈妈说,女人走哪条路都不容易,希望她的女儿是个例外。这时的七月剪起了短发,背上背包,做起了安生,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曾经安生住过的破旧旅馆,感受着她的一切。这时她的笑是释然,是放下,是重生。曾经她们互相羡慕彼此的生活,彼此的样子。现在安生活成了懂事稳定的七月,七月活成了漂泊流浪的安生,这个世界没有谁就是怎样,而是你想活成什么样子,最后一次的相遇谁也没有为谁留下来,最后的最后,说,谁都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诗,但愿......
带给我的感悟太多,想起了太多,尤其是那个高中时候的朋友,多羡慕安生和七月,尝过生活的滋味,体验过不一样的那些年,那么多痛,那么多笑,那么多相聚和离别,活成自己不认识的样子,活成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是不是很美妙,我就在想是不是应该趁着年轻赶紧疯狂一把,不做别人眼中的自己,就算是流浪也需要勇气不是吗,就算是一点改变也需要付出不是吗。活着,就是想极致一点儿,就像她们互换的人生,更适合现在的七月和安生,这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我可以,我想,我愿意,是多幸福多勇敢的话,没有值不值,只有愿不愿意,所有的一切都是这样,我愿意,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