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这句话是男女恋人分手的前奏。这句话中充满了指责,宣示着自己梦想的破灭。但于对方而言,却可能有无尽的委屈,和有口难辩的愤怒。
你变了。
曾经,我以为,谁不变呢?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经历了世事沧桑,失败、挫折、生存压力、幸福、快乐、成就辉煌,都会让一个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调整。照照镜子,看看是不是又多了些鱼尾纹?
曾经,我也觉得,还能怎么变?一晃二三十年,在中学聚会、小学聚会的时候,当年的玩伴似乎还是那个德行,不管是当了处长,还是做了老板,不管是留学美利坚,还是出身蓝翔技校,一呲牙,你就知道他要说什么。
然而,最近我总用这句话来问自己,尤其是周末的时候。
有孩子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触:放假比上班累。我有俩孩子。这意味着,两个孩子会打架,两个孩子会争抢玩具,两个孩子会争抢父母,两个孩子会一个要吃饭,一个要读书,两个孩子会把我当玩具,纷纷骑在身上。在逗她们开心的时候,要注意他们的安全,在观察他们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在训斥他们的时候,要注意语气,在陪他们玩的时候,还会想着工作,在工作的时候,会想着是不是该陪孩子了。
工作的时间是抢出来的,在孩子们还没有醒来的时候,在孩子们睡着了以后。夫妻相处的时间是碰出来的,在孩子们安静地看动画片的时候,在孩子们玩得出神的时候。自我的时间,嗯,好像更难了,连治疗身体,都得等到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了。
你变了。
当意识到这一点,我打了一个激灵。
别简单化理解,我的这个“激灵”不是源于以上这些繁琐的日常,也不是源于我忙碌到无法照顾到浪漫和自我,而是来自于我对于角色感层次的新认知。
角色感有五层认知。
第一层,浑然不觉。
很多人根本没有角色意识,只是活在角色之中,被别人要求和控制。他们的眼里只有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或是工作,或是家务,或者父母爱人孩子们的各种要求。然后,一天天,终于完成一件件任务,人生终了,上工结束。在别人眼里,他们或许是“好”或者“坏”人(爸爸、妈妈、儿子、女儿、朋友……),但与他们而言,只是做了一些事情,获得确定而即时反馈而已。
第二层,单一角色。
有些人会有这样强烈的准备意识:我要做一个好老公,我要做一个好妈妈,我要做一个好老板。这像是宣示,也像是为某种角色做准备,然后,这样的认知就会决定一个人进入这样的角色意识。但一个人往往是多角色的,单一角色突出的时候,这一角色感会泛化。比如,见惯了一个人在单位颐指气使,回到家也像是做领导;对孩子没有耐心,于是对爱人也不再浪漫。这种角色的泛化让人毫无觉察,甚至会延续一生。这时候,我们经常会分析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其实,这样只会加深一个人对自己的执念——我就是这样的。
第三层,阶段表现。
比单一角色灵活一些,就是有意识地进行阶段调整,这让角色感更为丰富和饱满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于是好好学习,别的角色退后;下个角色最重要的是做好丈夫,于是浪漫、关爱、勤劳,别的角色退后;在下个角色最重要的是做好成功者,于是忘我、忘家人地工作,别的角色退后……好在,这样的角色重点有阶段性,他们给自己有预期,过了节点,就会调整重点。只是,在同一个阶段,再无力照顾多种角色了。
第四层,角色丰富。
看上去,拥有这一层认知的人,有时候和第一层有很多相似的表现——都是把每个角色的任务完成的很好。不同的是,任务之中,加上了一个自我。也就是说,他们会从自我出发,有意识地掌控各个角色的表现。以及从各个角色中提取自己认可的关键词,然后把他们拼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属性。比如慈爱的父亲,认真的工作者,体贴的丈夫,孝顺的儿子。达到这一层次,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于角色的认知,还有实现角色丰富的能力认知,也就是说,有在角色之间切换的认识和方法。
第五层,角色立体。
到了这一层,就几乎是完人了。在丰富的角色意识和灵活腾挪之外,还能从时间维度把控自己的人生,区分出每个阶段的重心。这又是区别于第三层次的,那些只有阶段性表现的人,是没有能力维护自己在一个阶段的丰富角色。同时,又比拥有丰富角色认知的人多那么一点点保持完美的灵活度,可以瞬间跳脱,又无声无息地出现,像极了一个轻功很好的人。所有这些表现的背后是一个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清醒认知,那些角色都是用来修炼内心的道场。自我是丰富的,角色就是多元的,自我是坚定的,角色就是有重心的,自我是统一的,角色就是和谐的。
问题来了:自我是什么?
你说,你变了,那么,你是谁?
变化,是一个固化的概念,它认可的是两个固定点之间的不同。谁也没变,这是生命逐渐绽放的过程。我们对于角色的认知,在逐渐升级,我们也随之成熟,在成熟中,我们更能理解别人,也更了解自我。于是,我是谁也不重要了,定义了,就固化了。生命不该是逐渐成长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