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金庸,去世了。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
—《神雕侠侣》
江湖仍在,文字不变,只是那个讲述者,就此别过,不再见。
朋友发来消息说,“今日当浮一大白,送大侠。珍惜我们的回忆,后会有期。”
就那么一瞬间,感到随着他们的离去,一个黄金时代结束了。
(一)
在我的少年时代,特别流行的是三联书店发行的一种口袋本,相较一般书籍的通行本,更为精巧携带,也让我在课堂上偷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读书的时候,相比较现在的孩子动不动一个月就是一两千的零花钱,我们的闲钱少得可怜。为了凑齐一套全本,常常是几个同学搭伙凑钱买,然后统一分配轮转。
饶是这样,也七七八八的把金庸的小说给看了个遍。
少年的心性是积极而乐观的,特别喜欢的几部小说大多是有着光辉灿烂的结局,比如《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神雕侠侣》等等。
看完以后,还会在课堂上打着“写作业”的幌子,写一些狗屁不通、伤怀感时的读后感或是续篇,然后夹在传递给其他同学的书里,供人品评一番。
后来,慢慢的人也大了,似乎觉得这几部小说里的世界终是单纯了一些:傻小子心思淳朴,从未希冀改变世界,虽有复仇、报恩的使命在生,也总能遇上绝世高手,经历重重磨难和修炼,遇怪打怪,处处逢凶化吉,最后总能赢得美人和世界。
成人的现实世界远非如是,武侠的世界,终究只是理想。
(二)
“悲剧,更有接近现实的力量。”
年岁痴长,世间的爱恨情仇也经历得多了。相比较让人能莞尔一笑的喜剧,更偏爱对生活和人生有着入木刻画的悲剧。
对金庸的作品的喜好也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这些年最为偏爱的可能当属《天龙八部》了。
《天龙八部》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书名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全书主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
全书涉及人物二百三十余人,用较多篇幅描写的男性主角就有三位:乔峰、段誉和虚竹。通过描绘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人性困境及作出的抗争,体现出人性的善恶冲突和宿命的无可挣脱。
乔峰,是这出悲剧的符号性人物。
他自一登场,就是众人眼中的盖世英雄:武功盖世、心胸坦荡、果敢有担当……此时的他,是“神”。
再后来,身世之谜解开,他从云端跌落:立誓不杀汉人却被逼破戒;复仇却误杀挚爱;被错爱却无法摆脱;放逐关外却总是无法释怀;为大义终需杀身成仁……
乔峰的每一步,都仿佛是命运在暗中伸出一只推手,让他在不好与更不好的两难选项中做抉择,而每一次抉择,对最终的结局都于事无补。
这就是注定的悲剧命运啊,人的“贪嗔痴”演化而来的命运,由无数的人的所作所为所造就的命运。
没有人能摆脱,你我,亦是。
(三)
人,即是江湖;有人,就有感情。
金庸的作品当然也描绘了很多侠义肝胆的情侣,比如大家都喜闻乐见的郭靖黄蓉夫妇、相约十六年的杨过小龙女夫妇。
然而,求而不得,谓之殇。忠实的读者,总结出来金庸所有写过的感情里的四大悲剧:采茶歌歇青山断,海棠花逝碧水凉。塞上牛羊空许约,东西永隔如参商。
熟悉他的作品的读者一定能很快联想到,这分别讲的是岳灵珊、程灵素、阿朱和小昭的故事吧。
不过,我却对这四个角色感受不深:岳灵珊一腔深情错付人,程灵素又不够果敢,阿朱偏又生得忍辱负重,小昭又太过细腻婉转。
要说所有的女性角色里,我还是最喜欢赵敏吧。贵为郡主,七窍玲珑,号令天下,单只对张无忌生情;虽有心机,却是不碍大事的女儿心思,为张无忌出生入死,敢于直面一个又一个的强大“情敌”。
那一句对张无忌说出的“我偏要勉强”,活脱脱就是一名现代女性面对爱情的坚持和勇气,不扭捏,不做作,敢做敢言。
再到后面的挥泪洒别父亲,抛却荣华富贵,一心一意跟着张无忌。生为女子,偏是何等的豪气!
(四)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是,你又何必悲伤。”--《神雕侠侣》
大侠终是走了,从此,那绿意盎然的塞外、繁花似锦的京城、荒凉厚重的大漠、波诡云谲的海上失去了往昔的颜色;多少鲜衣怒马的少年儿郎,娇俏动人的妙龄姑娘也消逝在人海里。
但是,你讲过的那些故事,你描绘的那些人,你塑造的那个世界,一直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