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孝顺自己的父母?孝顺四位老人有很多方式。
最简单的方式是给老人一个好脸色。不要给老人花一点钱就天天哭丧个脸。要非常愉悦的,不要给父母色难。
在外面,夫妻之间再有矛盾,也不要把矛盾传递给四位老人,让他们寝食难安。我发现现在年轻人有毛病,夫妻两个人有什么矛盾赶快给双方老人都说一遍,把老人往死了气。是不是?都多大的人了,养你们不容易,你们都成家立业了,还天天把你们的烦心事给老人说。这样是不对的。
不要给老人色难,要常让老人看到你们的愉悦之心。这是五小孝中第一个孝,叫“颜孝”。
第二个孝是什么?父母老了,比较孤独了。他们见着你想说很久之前发生的事,你就站那听一听。那有什么呀?是不是?他们除了跟你说还能跟谁说呢?我在书上看到过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跟儿子在公园里坐着,他们家就在公园边上住。老人的眼睛花了,看见一只鸟来了,就问儿子:“儿子,那是一只什么鸟?”
他儿子看报纸呢,抬头一看说:“哦,麻雀。”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只鸟,老人又问了:“儿子,那又是一只什么鸟?”
他儿子不耐烦地说:“那是麻雀!”
过一会儿又来了一只鸟,老人心痒痒,又想问,又看儿子的脸色,但忍不住还是问了:“儿子,你看那又一只鸟,那是什么鸟?”
儿子说:“麻雀,麻雀,麻雀!”
老人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转身回家了。他一看他爸走了也没太在意。老人回去拿了一个日记本,上面记录了一件事情。
儿子三岁的时候,连续问父亲问了二十一次:“爸爸,那是一只什么鸟?”
爸爸说:“儿子,那是麻雀。”他父亲连续回答了二十一次,都是非常柔和。
所以第二个是“听孝”啊。有耐心地听老人讲讲,怕什么呀?他看不清了,是因为眼睛花了。你要带他去看医生,或者配老花镜,是不是?我们也不能这样攻击他呀,有点耐心好不好?
第三个孝是“顺孝”。父母都一辈子的性格,一辈子的生活习惯了,不要学了几天传统文化,就要求他改这改那。
我告诉你,是你有病,不是他有病。学传统文化是为了让家庭更幸福,让老人更幸福,让你更懂得如何做子女,而不是变成老师,拿着教鞭看谁好像都有毛病,那叫职业病。
所以孟老夫子讲了,人有大病,好为人师啊!这很有问题。
很多人学完传统文化变神经病了,这很可怕的。传统文化也要生活化。离开了生活,要传统文化干啥?没用啊。
我遇到很多学传统文化的,上面对父母强烈要求,下面对孩子强烈要求。他变成另类了,孩子跟父母都攻击他。他还很委屈:“你看,我为你好。你没有福报,没有善根。”
好像他有福报,他有善根一样,人家都没善根都没福报。是不是?我们要守好嘴巴,不要说话尖酸刻薄,传统文化让你说话尖酸刻薄了吗?说人家没福报了吗?
所以要“顺孝”,如何顺?这个很关键。
我们要懂得如何去顺父母。我在北京碰到一个例子。一个朋友告诉我的,是他朋友的事情。他娶了个老婆,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在美国待久了以后,喜欢吃西餐,什么面包片夹鸡蛋,抹果酱的。这个媳妇还很孝顺,把她的公公从农村接到城里来,每天给老爷子吃煎鸡蛋,吃煎面包片,抹果酱。
老爷子就跟她说:“媳妇,你能不能熬点粥?”
她就给老爷子讲营养:“粥没营养。你看这个米的米芯、米芽都被挖掉了。”讲了一大堆。老爷子重复了很多次,她就是不给老爷子熬粥。
老爷子最后没办法了,写了个遗嘱跳楼自杀了。遗嘱上写着一句话:“活着没意思,连粥都喝不上。”
我们想一想,这就叫生活习惯嘛,是不是?所以我们要先顺父母,不要强迫他们改变。顺的过程慢慢讲道理,慢慢引导,这样才对。
不要一下子把人卡死了,好像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人家喝了一辈子粥,也没见没营养。是不是?活到八九十岁。所以我们有时候说话不要太绝对。
我从来不劝老人说:“你吃素吧,你学传统文化吧。”没有那么多要求。钱给你,想干啥干啥,你只要高兴。他们要是问我:“我这么大年龄,想学点啥。”那我就说:“你学学传统文化吧,要不你学学佛吧。”他们要是不问,我轻易不跟他们说。我只管自己做。
老人说:“呦,你怎么变得这么好?”
我就跟他们讲:“学《弟子规》学的。”
老人一听,把《弟子规》读完了。我们做到以后,用厚德影响他人。这非常了不得。如果不懂得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令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很痛苦。
第四个孝是“行孝”,行为要孝。心里想到孝,行为马上去做。给父母端饭,给父母洗脚,给父母做喜欢吃的东西,陪父母去旅游,这个是非常必要的。而且要马上行动。你说你心里很孝顺,可是行动上不去做,谁知道你孝?
第五个孝是“恩孝”,要真正知道父母的恩德。当我们说父母的时候,要赶快来个想法。什么想法?是你生的他们,还是他们生的你?你要生的他们,你就能说他们;他们要生的你,你就没资格说他们。你说他们,这叫什么呀?自掘坟墓。他们是树根,一挖根你就死了。
颜孝,听孝,顺孝,行孝,恩效,这是五小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