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很爱孩子。如果我告诉你,我竟然恨妹妹的小女儿,你会惊讶吗?
2018年1月22日至2月9日,寒假期间,我帮妹妹带了三周孩子。
妹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姐姐叮叮比较随和,妹妹当当比较缠人。每次想获取别人的关注、得到某一样东西时,当当就会撒娇、撒泼,不达目的不罢休。此时,我就会莫名地愤怒。
有一天,妹妹要去幼儿园和老师进行会谈,于是,我们两个一起去接孩子。
接到叮叮当当后,妹妹就对她们说:“我要和老师谈话,你们先跟姨妈玩一会儿,我谈完话就来找你们,可以吗?”
叮叮很快就同意了,但当当却一直粘在妹妹身上,不肯离开。眼看十几分钟过去了,当当还在不停地哭、不停地闹。瞬间,我的心底升起了一股恨意。
过后,妹妹告诉我:“当时,你的整个身体充满了恨。当当的行为不至于会引起那种恨意。所以,它一定来自你的潜意识,来自你的内心深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苦思冥想,却一直想不明白。
2月14日,看电影《奇迹男孩》时,发觉我有点像奥吉的姐姐维娅。
小时候,爸妈是农民工,为了生存,每天起早摸黑,不断奔忙。作为长女的我,非常懂事,能做的家务都承包下来,尽量分担他们身上的重担。
但是,妹妹却很任性,给爸妈添了许多麻烦。
有一天,爸爸要出去办事。当他推着自行车要出发时,妹妹也要跟着去。爸爸说不方便带着她,她就一直拉着自行车,不停地哭闹,不论爸爸跟她说了多少道理,她都不听,死活不让爸爸走。最后,爸爸忍不住生气了,用力掰开她的手指,甩开她就走了。妹妹则顺势滚到地上,两脚乱蹬、两手乱舞、拼命大哭。
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同情,只有厌烦和愤恨。
爸妈平时很忙,跟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极少。每一次爸妈在家,妹妹总有办法弄得爸妈把注意力放在她的身上,而忽视了我和弟弟。
渴求爱和关怀是每个孩子的基本需求。
所以,表面上看,我讨厌的是妹妹给爸爸增加了烦恼,但是,潜意识里,我却恨妹妹通过这种方式夺走了爸妈的所有关注。
只是,在我们的文化中,恨意是不被接受的。所以,我将这种感情压制住了,但它却进入了我的潜意识。
另一件与恨意有关的事,发生在先生家里。
二十多年前,有一段时间,我发觉自己竟然憎恶先生最小的弟弟。
当时,他家里并不宽裕,先生作为长子,非常顾家,不论学校发了什么物资,总是将他的那一份全拿回家,而我们自己却省吃俭用。
但是,小叔子却总有理由向他的奶奶、爸爸、妈妈频频要钱。
为什么我如此反感小叔子的行为呢?
因为他的言行触动了我的记忆开关,让我儿时的回忆再次涌现。
读初中时,我最怕的就是春游和秋游。
那时,我在市重点中学读书,班里大部分同学的家境都很好,每一次春游秋游都是他们的狂欢。当他们商量凑钱的数额和购买食物的品种和数量时,就是我最自卑的时候。
我心里虽然非常渴望参与其中,但因为家里穷,我不愿给爸妈增加负担,从来都没有因此开口向爸妈要钱。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和剑丽凑成一个组,所有的食物就是米和一把自己家种的青菜。因为只带了一口锅,所以,我们就先炒青菜。由于那口锅太旧了,炒菜时锅底竟然破了一个洞。做饭时,锅不断漏水,我们的饭煮不熟。
如果当时跟老师和同学们说明情况,他们一定会支援我们的。可是,我们都怕受到别人的嘲笑,根本就不想别人知道实情。
于是,我们俩就用唯一的一份炒青菜送夹生饭。听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闻着烤鸡翅、烤肉丸的香味,泪水忍不住涌进了我的眼眶……
可是,妹妹却不管不顾,只要想吃什么、想要什么,她总能通过撒娇、吵闹的方式让父母满足她的要求。
我又怎能不妒忌?我又怎能不恨她夺走了家里所有的资源?
于是,我将对妹妹的妒忌和恨投射到小叔子身上。
只是,二十多年前的我,缺乏相应的觉知力,所以,一切都在潜意识里涌动,我根本不清楚发生了什么。
异常感恩的是:这次,多了妹妹这个帮助者。学了不少心理学知识的她,不仅提醒我去觉知自己的潜意识,还接纳了我的恨意。
当妹妹知道我的感觉时,告诉我:她从小就被送回了爷爷奶奶家,见不到爸妈。她以为爸妈抛弃了她,所以缺乏安全感、内心非常渴求爸妈的爱。等她回到爸妈身边,就通过胡搅蛮缠的方式来夺取爸妈的关注,并通过物质的满足去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原来,妹妹的身上虽然没有奇迹男孩奥吉的那些疤痕,她的内心其实也伤痕累累。当我明白这一点时,我的恨就基本消失了。
也许,我还没有彻底疗愈自己,但是,我已经找到了内心的伤口。
埋在心底的创伤永远都无法痊愈,暴露的伤口才能因为接触氧气而快速康复。
今后,看到为了满足爱的渴求而行为不当的孩子,我应该不会再轻易产生恨意了。
这段时间的心理历程让我明白:潜意识主宰着我们的精神活动,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股难以察觉的力量在影响我们。我们的行为,只是海面上的冰山,而我们的潜意识,才是冰山在海面下的部分。
如果,妹妹看到我眼神里的恨意,对我进行批评和评判:“当当只是孩子,你不应该恨她。恨是不对的!”我就不会有这些内在的反省和觉悟,也不可能走上疗愈之路。
但是,传统教育方式的理论基础恰恰是行为主义。当我们用行为学派的观点去指导我们的教育时,就犹如一个医生对咳嗽病人说:“咳嗽是不好的行为!如果你忍住不咳嗽,我就给你奖励!如果你忍不住咳嗽,我就惩罚你!”——这实在太可笑了,对吗?
正常的医生会想方设法找到病因,然后对症下药。同理,合格的教育者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要尝试去挖掘他的潜意识,找到原因、有的放矢,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