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了纪念亦敌亦友的对手诸葛亮吗?显然不是。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进攻蜀国,一方面已经有曹真进攻失败的例子在前,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司马懿忙着在魏国夺权,根本没有时间考虑外部的变化。只要外部没有变化,就是最好的变化,哪里还有心思主动挑起事端,和蜀国大打出手呢?
之前诸葛亮六出祁山,基本上每次司马懿都会出面应对,但后来姜维九伐中原,就很难引起司马师、司马昭的注意了,基本都是邓艾、郭淮、陈泰他们在处理。第一个原因当然就是姜维志大才疏,根本用不着司马兄弟亲自出马,直接派手下悍将解决就可以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司马兄弟忙着在洛阳监视皇帝,哪敢亲自出征?司马昭攻打诸葛诞的时候,可是把皇帝揣在身边带着一起去的。司马兄弟深知曹芳、曹髦是不会心甘情愿地做傀儡的,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夺回失去的权柄。他们又怎敢轻举妄动、轻率地跑到西北鏖战?假如曹髦在后方来一个勤王诏书,和司马兄弟撕破脸,司马兄弟前有姜维,后有曹家忠臣,岂不立刻凉凉?
司马懿原本可能和曹操一样,只想当个魏室忠臣,死的时候在碑上刻一个“魏司马侯之墓”,也就功德圆满了。但怎奈司马懿熬过了和他同时代的曹真,和可以当他儿子的曹爽一起辅佐可以当他孙子的齐王曹芳,这就十分尴尬了。
和一群儿孙辈的人一同处理朝政,司马懿又是如此机智敏锐之辈,自然而然也会生出谋朝篡位的想法,何况蠢豚曹爽又一个劲地激惹司马懿、把司马懿视为最大的劲敌去对抗?可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眼里,曹爽不过是个嫩雏儿罢了、不堪一击。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略施小计,曹爽便乖乖束手就缚,惹得好不容易逃出洛阳投奔曹爽为其出谋划策的智囊桓范连连痛骂曹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但大家要注意,曹爽被制服了,并不代表朝堂里面就没有反对司马家族的声音了。反对司马家的浪潮直到诸葛诞被杀,才算真正地告一段落。后来曹髦不甘心做司马昭的傀儡,还自己杀出宫要和司马昭决一死战呢!
所以,司马懿在收拾好局面之后,并没有打算立刻出征。第一个是吴蜀也都不是好啃的骨头,撞上去未必能获得甜头,反倒可能把门牙磕了,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司马懿必须把五湖四海反对自己的声音弹压下去,当然,司马懿自己垂垂老矣,也是不愿再大动干戈的原因之一。毕竟,司马师在位时,曾兴致勃勃地推动对吴国的战争。不过,也可以把司马师对吴国的战争理解为对淮南势力的震慑和怀柔。在司马三代统驭魏国时,淮南相继出了三位反对司马家族的大臣,所以,司马氏对于淮南,是高度关注的。
司马懿自己就在生命的尽头处置了淮南的第一位叛将——王凌。王凌也算得上是魏国的老臣了,因为看不惯司马懿的飞扬跋扈、大权独揽,所以决定起兵清君侧。结果消息提前走漏,司马懿亲自杀到,王凌的举兵大业便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有人说,司马懿不攻蜀国,是怕“狡兔死,走狗烹”,这个解读就有点太过了。兔死狗烹,是指在君主很强势的情况下,将领为了担心战争结束后被君主清算,而故意留下敌手,以此取得一个三角制衡,求得自身性命的安全。如果在曹睿手下,说司马懿“养寇自重”,倒还有几分可能。毕竟,曹睿不是一个弱主,司马懿又是魏国仅有的能和诸葛亮抗衡的将领。但诸葛亮死后,曹睿也很快崩逝,新的皇帝曹芳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小子,司马懿又怎么会怕曹芳的清算呢?退一万步说,曹芳能够清算司马懿,但因为害怕蜀国,而不得不留下他抵御外患。可彼时诸葛亮已亡,剩下的费祎、姜维,凭借郭淮、邓艾一干将领,已足以将姜维挡在国门之外,又何须司马懿不可?
所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之所以不打蜀国,是因为他忙着在魏国抢班夺权、弹压反对他的力量,等到他收拾妥当后,便因衰老而逝去,失去了攻打蜀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