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在我的印象里被人提起过多次,所以对于它,陌生中夹杂着熟悉。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这本书已经出生160多年。
如果一本书,一个世纪过去了还没有被埋没,那么它将不会被埋没。
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上面写道:为生活做减法,为人生做加法。
看到这句话我有种恍然醒悟的感觉,这不就是人活得累的缘由吗?
01
我们一直都在拼命给生活做加法,却给人生做了减法,我们完全走错了方向,并且还走了很远。
值得庆幸的是,人生这条路永远没有来不及,更不会有迟这个字。
只要你想,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变换轨道,随时可以喊停。
梭罗放弃了功名利禄,只身一人跑到瓦尔登湖边上修建了一所简舍。
他的日常生活很简单,种种地,发发呆,看看夕阳,读读书。
这样的生活他持续了两年有余。
因为他觉得生命如此珍贵,不应该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没有什么事情比体验生活更美好的了。
这里他指的是真真切切的体验,体验大自然,感受大好河山。
也许他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看起来很另类,但他的处世哲学却值得我们玩味。
梭罗认为,人不能把自己过多的精力耗费在与感知生命不相关的事情上面。
什么叫不相关呢?
工作,挣钱都不算,所有让自己庸庸碌碌的事物,都是在浪费生命。
如今看来,这些话看起来可能有点极端。
这种思维,即使在现在看来,都太过超前。放到现在,我们也很难接受这种人,这一点不可否认,更不用提放在160多年以前了。
如今对于各种事物,我们都在追求攀比,而不是性价比。
我一定要比别人强,我住的楼层比他高,开的车子要比他高档,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抛去那些功名利禄和虚荣心之外,这些对我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02
前段时间我跟吴老板一起在看动物世界,这时候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想法,那就是我们活的多么麻木,多么的没有激情。
当看到一只非洲狮捕杀一头野牛的时候。
心里就会想,这才是生活啊。
它们每天都知道自己第二天要做什么,因为迫于生计,它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时刻听着四面八方的猎物。
因为一旦松懈下来,自己的温饱问题就难以解决了。
对于人来讲,脱离温饱线早已经不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
现在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来自精神层面的享受,以及物质的提升。
但是在追逐这些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哪里了?
是不是我们只知道拼命的去冲业绩,喊口号,大把大把的挣钱,但却再也找不到活着的感觉。
曾经网上流传过这么一个段子,说大多数人25岁就已经死了,只是到80岁才开始埋,当准备埋的时候,发现TMD还活着!
表面上这只是一个段子,但有不少人却活成了这种状态。
生于25岁,醒悟于80岁。
80岁为什么会醒悟呢?
因为到了80岁之后,人会渐渐的开始面对死亡。
因此,你会开始反思很多东西,反思自己这一生的过往,做了哪些事情?遇到了哪些人?
这些都会在你眼前浮现出来。
有多少人到了这个关头,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后悔呢?
只有找到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你才会为之疯狂,感到热血沸腾,体验活着的感觉。
稻盛和夫说过,你必须热爱你的工作,像爱你的恋人一样,对它无怨无悔。
乔布斯也曾这样说过,如果你对工作无法真正投入热爱,它会剥夺你的创造性,你无法真正的把心扎进去,又怎么能够获得成果呢?
喜欢你所做的,做你喜欢的。
无非就是这两个选择。
就怕你庸庸碌碌一生,拼命的在换工作,当你换了无数份工作,却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那可就悲催了。
人生一去不复返,当失去了才会知道珍惜。
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回想这句话。
还不如就从此刻开始,追寻自己所热爱的。
或者试试,去爱你所做的工作。
当你真正去爱了,你才会发现工作的与众不同之处,你才会发现自己的工作并没有想象那么糟糕,世界很美好的。
只有你动起来,世界才会动。
03
请保持简单的生活态度。
简单的生活到底有多好?
乔布斯曾因为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家具,以至于家里只留了一盏灯。
一件多余且不顺眼的物品,会让人失望,如果去除,它便影响不了你。
作为一个亿万富翁,他本可以把任何喜欢的东西搬进家里,可他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懂得简约之美,懂得如何做减法。
少即是多。
极简生活,乃是当下的主流。
北欧的家具因简约闻名于世。
因当地会有极夜出现,那里的人们大部分时间都会宅在家里,和四周的家具打交道。他们对于家的要求更高,专注其中,故而形成了特有的北欧风格。
更重要的是,那里的幸福指数是全球最高的。
幸福指数高,并不是他们拥有的金钱比较多,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懂得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作取舍。
北欧的男人更爱家。
每天下午五六点那里的人们就各自回家陪伴家人,参加家庭聚会,而不是泡吧,KTV。
他们更加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尽可能的和家人一起早餐和晚餐,关注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因为童年只有一次。
保持简单的生活态度,抓住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你就能找到其中的幸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