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带娃+放松”成了我最近这阵子的日常模式,一般是早上带娃去上培训班后,自己到健身房锻炼,下午带娃做感统训练,然后利用等待的空隙去附近的美容院做个简单的护理,接上娃后,在附近找个店,喝喝下午茶,基本上大半天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过去。
上班有多忙,放假就有多想躺平,对于躺平或内卷,其实并不冲突,躺平是为了更有精力地进行内卷,而我所理解的内卷,更趁的向于对自卷,即自我能力与水平的提升。
对我来说,周六的“带娃+自我安排”模式,早已不是简单的时间分配,而是在忙碌生活里,为自我成长与放松找到的最佳平衡点。
我从不觉得自我成长就得是拼尽全力的“内卷”,反而更认可带着松弛感的“自卷”。早上送完娃去培训班,我钻进健身房挥汗,看着汗水打湿运动服,感受肌肉的酸胀,这不仅是为了保持体态,更是在给身体“赋能”——工作时久坐的疲惫、处理琐事的烦躁,好像都能随着运动释放,而这种身体状态的提升,又能让我更有精力应对接下来带娃的忙碌。下午等娃做感统训练的间隙,我去美容院做简单护理,躺在美容床上,听着轻柔的音乐,暂时抛开工作清单和带娃计划,这不是偷懒,而是给心灵“留白”。我总觉得,放松不是摆烂式的“躺平”,而是为成长蓄力的过程,就像给手机充电,只有清空了疲惫,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提升自己。
其实我很清楚,上班时被会议、报表填满,神经时刻紧绷,所以放假时才格外渴望“慢下来”。但这种“慢”从不是毫无意义的躺卧,而是把放松藏在生活的缝隙里:接上娃后一起喝下午茶,看着他叽叽喳喳分享训练趣事,我喝着喜欢的奶茶,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身上,那一刻,既陪伴了孩子,也让自己从紧绷的状态里抽离。这种放松带来的愉悦感,反而会让我更有动力去追求自我成。
我慢慢发现,自我成长和自我放松从不是对立的。成长让我更有底气面对生活的挑战,而放松则让我更能享受成长的过程。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继续保持这份平衡,在照顾好家人的同时,也不辜负自己,让每一段时光都既有成长的意义,也有放松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