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也有的称为开讲。导课虽然在一堂课中只占很少的时间,但是它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是每个教师值得重视的首要问题。
以前我对导入新课的功能定义为开启课堂,激发兴趣。所以,猜谜语,讲故事,歌曲导入等都是我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然而,昨天看到的三个导课方法,却刷新了我对导课这一教学环节新的认识。
先来看我说的这三个课堂导入设计——
例1.
初中语文《乡愁》,用的是情景导入法:
乡愁是流淌在中华大地上的游子之吟,古有李白对月高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魂牵梦绕,亦有崔颢笔下“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怅然若失,更有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颠沛流离,而今,背井离乡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也吟诵着他的游子之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乡愁》。(板书课题、作者)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环节,不但知道了什么是乡愁,而且在列举了李白、崔颢、马致远等古代文人的乡愁,也让学生初步感受了古代诗词之美,思想收到了陶冶。)
例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书戴崇画牛》。
师:考察背诵《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
师:不错,还有一首,这一首谁会背。
《回乡偶书》
师:也背得不错。这一首谁来背?
《书湖阴先生壁》
师:有一个音不准,(一个女生直接纠正),背的学生直接改。
出示本课题目和前几首诗对比
师:都有一个书,猜猜什么意思?
生:“写,写戴嵩画牛的事。”
(这个导入师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激发了学生积极性。既复习了以往学习的古诗,又通过几首古诗题目上的相似之处——都有“书”,帮助孩子理解了理解较难理解的课题,带领孩子顺利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的导入化难为易,可谓是妙哉!)
例3.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里的《课间十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上的是什么课?这节课我们上什么课呢?这两节课中间的时间,就是课间十分钟。
(这样的导课简洁明了,开题就抓住了重点,让学生立马就明白了什么是课间十分钟。)
一堂课就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导入如何实现最佳导课效果? 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观察这几个导入新课的方法,我觉得,导入新课除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外,还要围绕学科素养让学生有所获得感。低年级在激发兴趣上占成分多些,高年级在知识的获得巩固上占比例大一点。比如《书戴崇画牛》 这节课的导入,不但复习了几首古诗词,而且触类旁通,从几首古诗的题目中理解了“书”的意思。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今后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要在导课环节多下功夫。让恰到好处的导入为课堂添彩,让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