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刘乃昌教授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24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10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此处把10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的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障,否则难免会出现如杜牧《赤壁》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
这段话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要点:1遥想领起的五句话塑造周瑜,2塑造手法是基于史实进行加工,3娶小乔在攻取皖城之时而非赤壁之战前,4插入“小乔初嫁了”的目的是以美人烘托英雄周瑜。5赤壁之战胜利的意义所在。这五点概括有四点比较精到,唯独第4点认识比较肤浅,欠缺笔触的深入发掘。本人不掩孤陋,贸然发表意见,以补大家考虑不周。
对于“小乔初嫁了”这句话的理解,还得借助下片的层次、内容、主题、情感来综合考量。下片共有10句话,分为两层次,“遥想”领起前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故国神游”后五句,集中笔墨写自己。他二人形成鲜明对比,周瑜的人生是成功的,而自己的人生当时是失败的。对成功者的仰慕实属人之常情,失败者的追慕更加具有比照的成分。周瑜的成功“经验”又是什么呢,它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公瑾当年”句中“当年”应该指24-34岁这段年龄,正当年的意思,指生命的全盛期,年轻有为,生命力旺盛,敢想敢干,跟辛弃疾“当年万里觅封侯”的当年神似,它与后文“早生华发”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写周瑜成功的年龄优势。第二句“小乔初嫁了”又是哪方面的优势呢?通过娶小乔,周瑜跟吴主孙策成为连襟,政治联姻加固了血亲纽带,使他变成东吴集团的核心成员,孙策不用他用谁!不信任他信任谁!再者,“初嫁”一词妙,凸写新婚燕尔,恩宠正盛。因此这一句写周瑜成功的政治背景优势。
第三句无论怎样解释都离不开姿容形貌,不管承认不承认,它是写周瑜成功的相貌优势。魏晋时代最是一个靠脸吃饭的时代,与我们今天不同的是当时崇尚男性美。相貌堂堂,姿容壮伟的男士是那个时代受女子追捧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很像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从琳琅满目、貌比潘安等成语可窥一斑。以至于发展到明代国家选拔公务员时有一条以貌取人的标准:同田贯日。时至今日,江湖相士讨好他人的男孩子时常用一句口头禅:“官胎胎”被夸赞的孩子大人都高兴,就是这一风气的延续。周瑜的在《三国志》的记载是,“长壮有姿貌”意思是他大高个,身材魁梧匀称,容貌帅气,典型的美男子。“雄姿英发”让人想到留着胡子的周恩来,男人味十足,俊朗帅气,英气逼人。这样的人具备成功男士的相貌。
第四句明面上就是服饰描写,手摇羽毛扇,头戴纶巾,一副儒雅将领的派头。在宋代文人治国的大背景下,就是文人一枚的苏轼崇尚智力取胜的儒将最符合他的身份。作者写他的服饰又有什么目的呢?答案是,周瑜是东吴的三军统帅,有智慧有魄力有军事才干,有指挥大军联合刘备抗击曹军的权力,为他建功立业提供军权优势。第五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他深谙行军用兵之道,面对强敌镇定自若举重若轻,胸有成竹藐视敌人,最终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辉煌战绩。这是写他韬略优势。
对这五句话的分析不难看出,周瑜是成功人士,它有着取得成功的诸多优势,起码苏轼为我们总结出五条来:年龄优势,背景优势,长相优势,军权优势,韬略优势。反观苏轼,“早生华发”的年龄已然变成劣势,贬官身份表明失去朝廷信任,赖以建功立业的政治权利也已丧失,文人的身份也不是儒将。至于他长相怎么样,正史无载,我们看看传说中的苏小妹对哥哥的调侃: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不难相见,他的相貌连中常都不算,简直就是丑陋。那么,就剩韬略一条了。然而周瑜的韬略属于行军打仗的武功韬略,这对于一生没有军旅经验的苏轼来说,等于空白,虽然他写过受后世文人推崇开八股先河的《教守战策》,但那充其量只是谋,是策,也未见采纳实施,可见其价值有限。自我反思的结果,他不具有取得成功的条件。现在最要紧的是保命,想开了活。只有“多情”的“遥想”,追慕英雄的份儿,实在想不通了就借酒浇愁“酹江月”。
这样解读,就使文学作品的形象性转化为理性的总结,让读者在欣赏词作文采的前提下更加理性的思考周瑜成功的条件,汲取人生经验,不至于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
我无意于指责名家,也无意于自我标榜,只想把这些年教学中困惑以后的思考如实写出来,因此绝少引经据典,多是个人偏见,算作教学一得最好,供同行参考,让方家咳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