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觉之前问一遍自己:今天学习了吗?学了什么?有将其运用起来吗?
昨日还短袖喊热,今日却已深秋微凉,这是当下11月底魔都的天气。彻底看不懂随心所欲的天气变幻,亦有可能是全球气温变暖导致的呢?看着窗外满树的叶子从碧绿到金黄,感慨时间的加速流逝,却仍然没能成为想要成为的人,遇到想要遇到的人。趁着下雨前赶到办公室,想拉长一上午的时光。
找了一段时间工作的C最近开始忙起了兼职的对外汉语老师的工作,于是暂缓了之前自己一旦学到某样新知识便会去深挖的学习习惯。昨晚下班后, C问我: 最近有没有学习新的东西呀? 这个问题真的把我问住了。于是开始反思我之前听过与看过的书,看过的视频,原来只不过都是走马观花式,转背就忘记了。 为什么会没记住呢? 因为没压力,因为没动脑子,因为没将接收的新信息用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因为不是系统性的学习。
趁着早上出门到办公室的路上,正好也听了樊登老师解说的来自作者芭芭拉的《跨越式成长》,英文名为Mindshift, 直译过来是思维转换。其中提到了关于怎样学习然后学以致用的方法,让我初步找到了关于怎样才算真正学习的答案。核心是思维的转换,另外就是学会怎样学习。
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时代在学校接受教育才叫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意识。在学校,可能更多是被动学习,被动考试,被动去拿到文凭。但是即使离开了学校,没有任何学习氛围约束的情况下,学习成为了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得有高度的自觉性,较强的自学能力,得带着源动力去寻找资源。我们希望一切知识没有门槛,希望学习环境自由,希望每天学到的东西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努力去尝试,跳出原来固有的舒适圈子,给自己培养新的技能,勇于去发现除了目前在职工作以外的其他赚钱机会。这正好可以用另外一个网络词语来概括:斜杠青年。但其实,不单单是斜杠青年,也可以有斜杠中年,斜杠老年。我们要去培养与发现自己其他擅长的领域,开拓自己的第二甚至第三职业。
朋友F,几年前从事服装设计。每天将自己设计的服装通过淘宝或者自己朋友圈卖出,由于竞争太大,品牌没影响力,大部分时候事倍功半,弃之。如今成功转型成为室内设计师与软装搭配师,跟几个朋友一起搞起了旧房改造的工作,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不管是转换思维,还是坚持学习,这些都不是难事,难的是,我们要怎样学习呢?从事多年工作后,你可能还是会怀念,一路上诸多老师给到你的指引与教诲。但其实我们真正应该学的重点不是知识,而应该是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学习方法,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学去学习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像数学学科里老是强调的举一反三应用到英语单词的背诵里面;语文的文采模拟与积累运用到英语的写作里面;政治学科里面的知识运用到经济学里;哲学与历史拓宽自己的眼界; 掌握生物学科的原理,明白万事万物皆有起因;物理化学让你有更缜密的逻辑思维等等。
通过对不学科的学习,我们锻炼的是基本思维能力。这些是普世的智慧暗藏在我们脑海,然后成为我们踏入社会的基石。然而每个人在掌握一项新知识乃至新技能的时候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果想把任何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技能,那么(以英语运用为例):
首先:打好入门基础知识的基(单词,语法,阅读,听力)。
第二:强化基本知识的记忆(熟练记忆单词与语法)。
第三:从开始练习运用到熟练运用于生活与工作中(开始尝试用英语与同学交流再到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开始打字对话或者邮件沟通,再到面对面与世界各国人交流)。
最后:需要当做自己的工具反复使用强化,不然容易被遗忘。
也许我们对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感兴趣,比如编程,演讲,培训,心理学,经济学,营养学,小语种学习,绘画等。除了天赋,我们更多的是需要去培养兴趣爱好,深入学习并持之以恒,让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成为自己的生存之术。 但是在具体学习与掌握的过程中,你又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分享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呢?
我想真正的学习应该是系统性,带着疑问去开始,有计划地去推进,到有目的性去运用的一个过程吧。不懂,不会,没关系,只要我们愿意去学,去开始,去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