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周处——历史名人教育之路

(10)周处——历史名人教育之路

文:杨庆瑞

1

教育除了家庭,还有学校和社会。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打造出来的人更是不可思议。

我可以看看这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社会教育成果——东吴的周处。

三国末年西晋初年的周处,三岁丧父,他受到了母亲溺爱。

他身体健壮,喜欢习武,练了一身好武艺,骑马打猎,无所不精。

可是16-17岁的周处,却不干什么正经事,横行霸道,欺压别人。

正好,山中有虎害人,水中有蛟害人,加上这位周处,人们称为“三害”。

这样的人,估计没人指望他能有什么建树了。

周处像

2

据说,算命先生都不愿意给小孩子算命,原因是他们的变数太大,命运难以定论。

周处就是来了一个大转机,一时间像是变了一个人。

这个要从一个事件说起。

周处知道自己被人厌恶,就想改变自己。

因为横行久了,估计也很孤独。就像武侠故事里,有的武林高手难逢敌手,改名字为“孤独求败”,这个时候的求败应该是有着“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寂寞吧!

周处就是如此。他问乡亲们:“今年收成很好,平平安安的,大家怎么也不开心啊!”

乡亲们叹气曰:“三害还没有除去,有什么开心的呢!?”

周处问:“三害?哪三害?”

“南山白额虎,水里独角蛟,加上你这位小爷,正好凑够三个!”

周处一拍大腿:“要是这样,我除了那俩!”

乡亲们:“你要能除去它们俩,就是全市大喜啊!”

周处入深山,杀猛虎。然后再入水中去杀蛟,在水里跟蛟斗,浮浮沉沉,漂了几十里,斗了三天三夜。

大家都以为周处死了,开心庆贺。没想到周处提着剑回来了。

周处杀蛟

3

如果大家有被群体孤立的经历,应该会感受到周处那种失落。

本想着是做件好事,让大家认可一下,结果看到的是大家庆贺他死。

这让我想起有位朋友,他家的小孩子想做件好事向父母展示一下,夫妻两个都不愿让孩子做。可是小孩子执意要做,结果碰了头,哭起来了。

这个时候,父母没有去安抚,而是一齐批评孩子不听话,甚至孩子的父亲认为孩子碰头了是好事,以后就长记性了。

故事里的孩子估计跟周处一个感受。好不容易想做件好事,结果费力不讨好,还看到了对方幸灾乐祸的样子。好痛苦!

周处估计傻眼了:什么情况啊,我去杀虎杀龙,结果你们却庆贺我死!

幸好,周处不是内向型的少年,不至于抑郁,他选择了反思自己,选择了请教高人指路。

4

周处找到当时名士陆云,把自己的情况一一说明,并说自己想要立志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又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不能做好。

陆云指点:“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哥们儿你前途无量啊,唯一担心的是你还没有志向,如果胸有大志,必然能出名啊!”

名士指点一下效果是不同的,一句话可能就能让人拨云见日。

曹操就他当时的人物评论家许劭评论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此语褒贬难测,但是曹操就知道自己一定能做成大事,信心不是一般的足啊!

周处便是受到了陆云的指点,励志学习,文思大进,终于学有所成,并称为一代名臣。

5

说周处是被社会教育,是因为他在为人处事方面摔了个大跟头,然后反思自己,再求高人指点。

但是要知道,这样的教育遇到合适的人可以成功,如果是遇到感情稍微脆弱的人,估计结果会判若云泥。

要知道,不同的青少年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时候反应千差万别。

有的孩子遇到挫折很少,一路顺风顺水,稍微遇到一点问题,感情会产生很大的波动。

有的孩子可能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不同的挫折和困难,以至于遇到困难的时候应付自如。

有的孩子是亲朋好友眼中是乖孩子,可能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无法淡定应对;有的孩子是调皮捣蛋,甚至是被人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叛逆者,但是他们可能就是应对挫折的高手。

比如周处,就是大家眼中的“一害”,可是就是人们一面倒抛弃周处的时候,周处选择了自新!

试问谁家孩子能做到这一点?

6

挫折,可能都会遇到。但是谁能勇敢面对,并能通过自新改过,重新站立起来,这点就是拼内在了。

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周处被逼到墙角的时候,他竟然来了个大逆转!

众人一起要抛弃他,没想到这样的举动却成就了一个新的周处。

经受过这一招儿,周处勇敢地改过自新了。

教育自己孩子,或者对待周围的青少年,有好的、独到的建议,就不吝说出来。但是“抛弃”这一招,千万别乱用,用不好,就毁了他!

周处见陆云

(图片来自网络)

我是杨庆瑞,用心写文章,喜欢就点赞,有用就打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