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聊斋》八十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版本,当时一定是把它当成恐怖片来看的,因为至今脑海里还留存着那恐怖的配乐和离奇的情结,很多细思极恐的细节至今依然印象深刻。
无意中看了罗胖对蒲松龄和他为之倾注一生心血的《聊斋志异》的评论之后,便有了想要翻阅原著文言文版的冲动。但是,我的文言文阅读功力有限,估计需要花蛮久的时间来看懂一篇文章大意的。所以,为了降低阅读难度,可以先从白话版本开始,相信定会与电视剧有不一般的感受,再去看文言文版本,理解起来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我们来个一小段原著感受一下:
......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聊斋志异《自序》

“蒲松龄做平凡的事,就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样,过短暂世俗的生活,就像面对千秋万代一样,再普通的人生,也能够打开无穷无尽的可能。”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青年时期就是个才子,显露出过人的才学,早年想借助科举入仕,但是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却从小就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想必一直在酝酿者要出一本短篇小说大合集,收录各种鬼怪小说,为了搜集素材,相传在家门口开了家茶馆,想要喝茶的人就贡献鬼怪离奇故事的素材,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着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他的整理与加工,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可见,在收集素材方面,蒲松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通过用心收集各个渠道的神鬼故事,不断扩充着这部合集,后来应当是还有人给他寄送各种故事,来帮助他日益扩充。《聊斋志异》的完稿总共花了他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康熙年间并没有大范围影响,是到了乾隆年间才大面积流传开来,人们开始争相阅览,知道了这个人,这本奇书。
因此,蒲松龄当时是不知道自己这本短片小说集能够流传千古的,却能够一直坚持着写鬼怪小说,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奇迹,作为一个文人,当时科举不中第,仕途不顺的人有很多,但如果能写一些好的诗文,还是比较受民间尊重的。可是蒲松龄不同,想想的确是,他创了个全新的文体短篇小说出来,还尽写狐鬼神仙的故事,即便写得再好,当时也是非主流的。
如果你读过一遍《聊斋》,你会被蒲松龄的用心震撼到,谋篇布局之巧妙,遣词用句之精当,再大的才子,也是要倾注毕生心血才能做到的。---罗胖(我没有读过,所以我借用罗胖的评价)

作为知识文人,只要有现实的成就感,只要还能听得到身边传来的掌声,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就还在。而写小说这件事,在当时的时代里,估计是一件非常不重要的事,但蒲松龄每次下笔,都有一种凛然的敬重。把写小说当成了一件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小说,来表达自己的爱与恨,喜悦和愤怒,因此我们不要只是把它当作奇异有趣的故事或者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小说书来读,深入去体会一下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表达,读一读他在作品中所揭示的现实生活的矛盾,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一字不苟且,一笔不草率,他心里的读者,一定不是当世的人。”
罗胖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他能坚持下去,因为他对标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当初处境艰难,被施以宫刑,却写出了《史记》,当时也是发了个大愿的: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们二位又是何其相似,用一生去书写一部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流传下去的作品,依然坚持这么写啊写,真正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蒲松龄觉得这世间知音难寻,想必在创作的时候,是极其孤独的,但是庆幸的是他克服了孤独带来的恐惧,即便写作时是一个人,一杆笔,却想着要去面对千秋万代,而不是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不惜花费自己的一生心血去谱写这样一部传世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