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厉害的人都是晨读型人,晨读未必厉害,不是充要条件。我也是晨读型人,但我不是厉害的人。
我几十年坚持不熬夜,不睡懒觉。在岗时偶有熬夜,后来眩晕发作,再也不熬夜。那时我几乎每天都是5点多钟准时到田径场锻炼,8点钟就到办公室,等我把卫生搞好开始工作时,其他人才陆陆续续上班。
开始日更这些年,已经坚持了665天,我也是早上5点起床,洗漱完阅读《今晚报》副刊,《新民晚报》“夜光杯”,《扬子晚报》“繁星”,《北京晚报》“五色土”,《羊城晚报》“花地”等电子版,8点半吃早饭。
今年开始在“顶端新闻”发文,目前已经撰写36篇散文,阅读量达到10万多,每篇文章两千多个阅读量,这是我比较高兴的。
今晨阅读到宋吴大有的《点绛唇•送李琴泉》:“江上旗亭,送君还是逢君处。酒阑呼渡,云压沙鸥暮。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添愁绪。断肠柔橹,相逐寒潮去。”词中 “送君还是逢君处”一句真是直击心坎,心有戚戚。
一逢一送之间,让我想到白居易的《琵琶行》。彼时,白居易在浔阳江业已结束“饯别”的流程,送客在即。众人被琵琶声吸引,循声寻找,把琵琶女邀上船,添酒回灯重开宴。当时没有飞机、高铁、轮船之类,不存在“误点”的问题,让船工停橹即可,最多加点钱。一场琵琶表演,加上女子交代身世,诗人从她的由盛而衰联想到自己的落寞枯寂,感慨万千。诗人与女子,基于同是天涯沦落,跳过“曾相识”,直接从“相逢”进入“相知”,交情迅疾提升到同气相应的高级境界。最后,诗人替她作一首《琵琶行》,站了很久的女子坐下来,以节奏急促的凄凄之音,让所有人哭得呜里哇啦的。告别时,诗人的青衫沉重几许,因为被泪水打湿了。苦难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被贬九江对官场的白居易是不幸,对文人的白居易又是万幸。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高铁上或者是在长途汽车上坐于相邻座位的陌生两个人,一路因聊天而对对方发生兴趣,进而生情,进而从他们独有的“旗亭”下车,然后各奔前程,“送君还是逢君处”。
1943年3月18日,茅盾在延安中央文化会堂作的一次题为“认识与学习”的演讲,曾专门谈到了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名著的问题,读后让我醍醐灌顶。关于“向名著学习”, 茅盾说:“对于这一点,一般的看法是这样,拿一本名著通读一遍,再精读一遍,注意其全部结构、人物的描写等等,做札记,做分类卡片……”茅盾承认,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也可以学习到一点”。但他认为仅仅这样阅读还是不够的,这只能说是学到了一半,也仅仅是名著的技巧,一种表面的东西,而没有学到更重要的东西。在他看来,任何一部世界著名小说中,除了有作家的写作技巧以外,还有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积累,有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在内,看他如何表现生活、把握生活,他认为这些东西比作家的小说技巧更重要。所谓真正的好东西,还是生活”。因此,他主张在阅读世界著名小说、向世界名著学习技巧的同时,也应该把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认识结合进去,“与书中人物共生活”,成为“向生活学习的另一方式”,这样对自己的帮助才会更大。我们日常写作也是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生活相同,观察各异。